虚词前置的骈合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零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对象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对骈合结构的研究 | 第9页 |
·对虚词个例的研究 | 第9-11页 |
·理论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理论方法 | 第11页 |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置“之”的骈合结构考察 | 第12-26页 |
·引言 | 第12页 |
·“之”的词性 | 第12-15页 |
·“之”为动词 | 第13页 |
·“之”为助词 | 第13-15页 |
·构成与形式 | 第15-18页 |
·相同形式 | 第15-17页 |
·相异形式 | 第17-18页 |
·句法与功能 | 第18-23页 |
·结构特征 | 第18-21页 |
·句法分析 | 第21-23页 |
·语义与语用 | 第23-25页 |
·隐含 | 第23-24页 |
·语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前置“而”的骈合结构考察 | 第26-40页 |
·引言 | 第26页 |
·结构形式 | 第26-31页 |
·相同形式 | 第26-28页 |
·相异形式 | 第28-31页 |
·句法分析 | 第31-33页 |
·“而”的句法位置 | 第31-32页 |
·骈合结构作句子成分 | 第32-33页 |
·语义性质 | 第33-37页 |
·表义特征 | 第33-35页 |
·语义关系 | 第35-37页 |
·语用表达 | 第37-39页 |
·经济性 | 第37-38页 |
·主观性 | 第38页 |
·节律性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前置“于”的骈合结构考察 | 第40-52页 |
·引言 | 第40页 |
·组合搭配 | 第40-45页 |
·相同形式 | 第40-41页 |
·相异形式 | 第41-45页 |
·句子成分 | 第45-46页 |
·作状语 | 第45页 |
·作补语 | 第45-46页 |
·作定语 | 第46页 |
·语义功能 | 第46-49页 |
·介引对事 | 第47页 |
·介引境事 | 第47-49页 |
·表达功用 | 第49-51页 |
·标记凸显 | 第49-50页 |
·篇章表现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虚词前置的骈合结构功能差异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页 |
·凸显化程度比较 | 第52-54页 |
·主观化程度比较 | 第54-57页 |
·连接化程度比较 | 第57-60页 |
·各程度比较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虚词前置的骈合结构发展趋势 | 第63-68页 |
·引言 | 第63页 |
·骈合结构的使用现状 | 第63-65页 |
·现有类型 | 第63-64页 |
·出现境况 | 第64-65页 |
·骈合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