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直隶 | 第12-13页 |
| ·士绅 | 第13页 |
| ·教育近代化 | 第13-14页 |
| ·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 ·个案研究法 | 第22页 |
|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2-24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难点 | 第23-24页 |
| 第2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的历史缘起 | 第24-39页 |
| ·士绅阶层概述 | 第24-31页 |
| ·士绅阶层的地位及角色 | 第24-28页 |
| ·士绅阶层的近代转型 | 第28-31页 |
| ·晚清士绅投身新式教育活动的动因 | 第31-39页 |
| ·“西学东渐”推动士绅对待新学态度的转变 | 第31-33页 |
| ·清政府兴学政策的推动 | 第33-36页 |
| ·废除科举制度后士绅谋求自身地位的需要 | 第36-39页 |
| 第3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近代各级各类教育的近代化 | 第39-61页 |
| ·晚清士绅与直隶近代学校教育的初兴 | 第39-54页 |
| ·初等教育的起步 | 第39-44页 |
| ·中等教育的肇兴 | 第44-46页 |
| ·高等教育的发端 | 第46-50页 |
| ·师范教育的始兴 | 第50-54页 |
| ·晚清士绅与直隶社会教育的萌芽 | 第54-61页 |
| ·社会风气的改良 | 第54-56页 |
| ·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创办 | 第56-61页 |
| 第4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的个案研究——以严修为中心的考察 | 第61-76页 |
| ·兴办新式学堂 | 第61-66页 |
| ·普通教育各类学堂 | 第61-63页 |
| ·师范学堂 | 第63-65页 |
| ·女子学堂 | 第65-66页 |
| ·赴日本教育考察 | 第66-69页 |
| ·教育行政改革 | 第69-76页 |
| ·首创劝学所 | 第70-72页 |
| ·建立查学制度 | 第72-76页 |
| 第5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的历史反思 | 第76-90页 |
|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的历史影响 | 第76-85页 |
| ·推动直隶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76-78页 |
| ·促进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 | 第78-81页 |
| ·推动直隶社会的整体发展 | 第81-85页 |
|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的现实启迪 | 第85-90页 |
| ·正确认识教育现代化 | 第85-86页 |
| ·推动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化转换 | 第86-88页 |
| ·重视民间及社会力量的兴学活动 | 第88-90页 |
| 结语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 附录 | 第99-133页 |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