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高特异性碳纳米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1. 引言和文献综第17-56页
   ·沙门氏菌第17-21页
     ·沙门氏菌的介绍第17-21页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第21页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1-29页
     ·传统的检测方法第22页
     ·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第22-23页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第23-27页
     ·以生物传感器为基础的检测方法第27-29页
   ·核酸适配体(APTAMER)第29-39页
     ·适配体的体外筛选第29-33页
     ·适配体与靶标分子的结合原理第33页
     ·适配体的优势第33-35页
     ·适配体的应用第35-39页
   ·碳纳米材料及其功能简介第39-47页
     ·碳纳米管第39-45页
     ·石墨烯第45-47页
   ·细菌生物膜第47-53页
     ·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及特点第47-48页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第48-50页
     ·细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第50-51页
     ·细菌生物膜的治疗现状第51-53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53-56页
2. 基于碳纳米管的二次猝灭效应检测含有SSEC基因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研究第56-69页
   ·引言第56-58页
   ·实验部分第58-61页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58-59页
     ·实验溶液及培养基配置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67页
     ·分子信标与碳纳米管羧基的最佳比例及复合物表征第61-63页
     ·碳纳米管的二次猝灭效应第63-64页
     ·靶标DNA检测及错配实验第64-66页
     ·鼠伤寒沙门氏菌样品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检测第66-67页
   ·小结第67-69页
3. 基于碳纳米管和核酸适配体技术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双重信号检测研究第69-96页
   ·引言第69-70页
   ·实验部分第70-82页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70-71页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试剂第71-72页
     ·实验方法第72-8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94页
     ·鞭毛蛋白Native-PAGE和SDS-PAGE结果第82-83页
     ·BSA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第83-84页
     ·鞭毛蛋白的SELEX筛选第84-86页
     ·克隆测序结果、结构分析及亲和力测试第86-88页
     ·适配体定量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第88页
     ·适配体对甲型副伤寒的特异性检测结果第88-89页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成像分析和鉴定第89-90页
     ·PO与SWNTs最佳结合比例的探究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鞭毛蛋白和牛奶中甲型副伤寒菌体的定量检测第91-93页
     ·鞭毛蛋白和牛奶中甲型副伤寒菌体的特异性检测第93-94页
   ·小结第94-96页
4. 基于氧化石墨烯与非标记性探针自组装生物传感器对三磷酸腺苷(ATP)的检测第96-109页
   ·引言第96-97页
   ·实验部分第97-101页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97-98页
     ·实验溶液及培养基配置第98页
     ·实验方法第98-10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1-107页
     ·体系的设计及机制研究第101-103页
     ·氧化石墨烯的最佳浓度第103页
     ·酶切保护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3-105页
     ·体系灵敏性检测结果第105页
     ·体系特异性检测结果第105-106页
     ·猪霍乱沙门氏菌中ATP的检测结果第106-107页
   ·小结第107-109页
5. 适配体控制猪霍乱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研究第109-132页
   ·引言第109-111页
   ·实验部分第111-120页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111-112页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试剂第112-113页
     ·实验方法第113-120页
   ·结果与讨论第120-131页
     ·猪霍乱沙门氏菌菌体的SELEX筛选第120-122页
     ·适配体结构分析及亲和力测试第122-123页
     ·适配体对靶标的灵敏性鉴定结果第123-124页
     ·适配体对靶标的特异性鉴定结果第124-125页
     ·表面标记分子垂钓结果第125-126页
     ·适配体对菌膜的抑制实验结果第126-128页
     ·菌膜形成的显微镜观察结果第128-130页
     ·适配体对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结果第130-131页
   ·小结第131-13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2-135页
   ·实验结论第132-133页
   ·实验展望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7页
附录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电电化学和色谱电化学的生化分析
下一篇: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系统分析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