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21页 |
1 绪论 | 第21-65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9页 |
·国际背景 | 第22-24页 |
·国内背景 | 第24-27页 |
·省内背景 | 第27-29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29-32页 |
·研究目标 | 第29-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第32-5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2-50页 |
·研究述评 | 第50-52页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52-56页 |
·研究思路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5页 |
·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6-65页 |
·研究框架 | 第56-5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7-65页 |
2 能源消费碳排放系统分析与调控的理论研究 | 第65-97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相关概念 | 第65-66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6-75页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66-6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7-68页 |
·人地关系协调论 | 第68-69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69-70页 |
·脱钩发展理论 | 第70-71页 |
·环境库滋涅茨理论 | 第71-73页 |
·预警理论 | 第73-75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力演化机制 | 第75-79页 |
·人口系统的强化动力机制 | 第77-78页 |
·资源系统的双向动力机制 | 第78页 |
·经济系统的增强动力机制 | 第78-79页 |
·社会系统的约束动力机制 | 第79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调控机理机制 | 第79-83页 |
·政策引导机制 | 第80-81页 |
·法律约束机制 | 第81-82页 |
·市场调节机制 | 第82页 |
·技术支撑机制 | 第82-83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调控框架 | 第83-9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调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第84-87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调控的输入和输出 | 第87-8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调控目标与调控行为 | 第88-90页 |
·信息以及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 第90-9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调控决策与调控措施 | 第91-9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调控流程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97-118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第97-9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98-99页 |
·地理位置 | 第98页 |
·气候条件 | 第98页 |
·地形地貌 | 第98-99页 |
·水文条件 | 第99页 |
·地表植被 | 第9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99-105页 |
·人口与城市化 | 第99-101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101-102页 |
·产业结构概况 | 第102-103页 |
·居民收入概况 | 第103页 |
·居民消费现状 | 第103-105页 |
·能源生产概况 | 第105-107页 |
·能源生产总量 | 第105页 |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 第105-106页 |
·能源自给率 | 第106-107页 |
·能源消费概况 | 第107-117页 |
·能源消费总量 | 第107页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第107-108页 |
·分品种能源消费量 | 第108-111页 |
·能源消费结构 | 第111-112页 |
·能源消费强度 | 第112-113页 |
·行业部门能源消耗 | 第113-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4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 | 第118-146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方法 | 第118-119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序变化分析 | 第119-123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的时序变化 | 第119-12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的时序变化 | 第121-122页 |
·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序变化 | 第122-123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 | 第123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123-14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的空间格局 | 第124-126页 |
·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格局 | 第126-12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 | 第128-129页 |
·地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格局 | 第129-131页 |
·人均与强度指标组合的空间格局 | 第131-13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 | 第13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5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力与驱动机理分析 | 第146-185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初步选取 | 第146-152页 |
·灰色关联法简介 | 第147-14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初步筛选与检验 | 第148-152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第152-157页 |
·相关系数法简介 | 第153-15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与分析 | 第154-157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驱动效应分析 | 第157-167页 |
·LMDI研究方法简介 | 第158-159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驱动效应分解 | 第159-167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驱动因子的响应 | 第167-175页 |
·修正STIRPAT模型构建 | 第167-16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第168-175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驱动机理分析 | 第175-183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强化因子的驱动机理 | 第177-17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负向弱化因子的驱动机理 | 第178-180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双向拉动因子的驱动机理 | 第180-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6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 | 第185-216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计量均衡关系检验及分析 | 第185-19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分析 | 第185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计量均衡关系检验 | 第185-19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测算 | 第191-199页 |
·OECD-Tapio脱钩弹性测度方法介绍 | 第191-193页 |
·脱钩弹性测度及其分析 | 第193-199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库滋涅茨效应测度 | 第199-20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KEC模型构建 | 第199-200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KEC回归分析 | 第200-202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模拟及拐点预测 | 第202-20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 第204-214页 |
·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构建 | 第205-20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测度及评价 | 第208-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6页 |
7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与调控模拟 | 第216-26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分析 | 第216-219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概念 | 第216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内涵 | 第216-21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特征 | 第218-219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方法介绍 | 第219-223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指数测算方法 | 第220-222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预测方法 | 第222-223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 | 第223-24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制约因素初步分析 | 第223-225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5-23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警限确定 | 第231-233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警情的时序评价 | 第233-238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警情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238-248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预测 | 第248-25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预警预测与总体分析 | 第250页 |
·各子系统指数预测与分析 | 第250-25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调控模拟 | 第254-258页 |
·关键障碍因子的诊断 | 第254-256页 |
·情景设定与调控模拟 | 第256-258页 |
·本章小结 | 第258-261页 |
8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调控 | 第261-289页 |
·基于决策尺度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调控重点与路线 | 第261-263页 |
·基于空间尺度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区调控策略 | 第263-271页 |
·湖南省各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263-268页 |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分区调控策略 | 第268-271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具体调控对策 | 第271-288页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 第271-274页 |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效率 | 第274-276页 |
·加强区域生态管治,着力增加碳汇能力 | 第276-278页 |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金融发展 | 第278-280页 |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合理降低生活能耗 | 第280-282页 |
·适度调控人口增长,限制城市盲目扩张 | 第282-284页 |
·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推动低碳示范建设 | 第284-286页 |
·构筑低碳规划体系,强化法规政策支撑 | 第286-28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8-28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289-29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89-29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94-295页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295-299页 |
·研究不足 | 第295-296页 |
·研究展望 | 第296-29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9-3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321-323页 |
致谢 | 第323-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