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公司治理有效性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公司治理有效性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12-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19-22页 |
·公司治理的定义及其内容体系 | 第19-20页 |
·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概述 | 第20-22页 |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超产权理论 | 第22页 |
·两权分离理论 | 第22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页 |
·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界定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DEA模型的公司治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7页 |
·DEA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DEA模型的要素 | 第25页 |
·DEA方法的评价结果 | 第25-26页 |
·DEA方法的优势 | 第26页 |
·DEA方法的常用模型 | 第26-28页 |
·CCR模型 | 第26-28页 |
·BCC模型 | 第28页 |
·SE-DEA模型 | 第28页 |
·DEA方法针对治理有效性评价的优势及合理性 | 第28-31页 |
·其他有效性分析方法的介绍与评价 | 第28-30页 |
·选择DEA方法的依据 | 第30-31页 |
·公司治理有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6页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1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1-32页 |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2-33页 |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最终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基于DEA模型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分析 | 第37-45页 |
·基于DEA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37-39页 |
·利用deap软件建立DEA模型 | 第37-38页 |
·总体有效性分析 | 第38-39页 |
·技术与规模有效性分析 | 第39页 |
·投入冗余度分析 | 第39-40页 |
·结合DEA分析结果的治理有效性评价 | 第40-42页 |
·股东大会治理有效性评价 | 第40页 |
·董事会治理有效性评价 | 第40-41页 |
·监事会治理有效性评价 | 第41-42页 |
·改进非DEA有效单元的投影分析 | 第42-43页 |
·SE-DEA模型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改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 第45-52页 |
·优化股权结构 | 第45-46页 |
·合理改善股权比例 | 第45页 |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 第45-46页 |
·完善股东大会制度 | 第46页 |
·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 | 第46-48页 |
·合理调整独立董事比例 | 第46-47页 |
·适度保持董事会持股比例 | 第47页 |
·完善董事会会议制度 | 第47-48页 |
·完善监事会的治理机制 | 第48-49页 |
·保证监事会的规模 | 第48页 |
·引进独立监事制度 | 第48页 |
·监事会的赋权改革 | 第48-49页 |
·协调与独立董事的职能关系 | 第49页 |
·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9页 |
·健全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9-51页 |
·健全激励机制 | 第49-51页 |
·健全约束机制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