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20-21页 |
|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 第21-22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 ·施瓦布实践的课程范式理论 | 第22-23页 |
| ·杜威的实用主义 | 第23页 |
|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特点 | 第23-25页 |
| ·校本课程目标:职业定向性 | 第23-24页 |
| ·校本课程内容:重在应用技术 | 第24页 |
| ·校本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 | 第24页 |
| ·校本课程实施:高水平的产教研结合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样本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概况 | 第25-32页 |
| ·样本院校基本情况简介 | 第25-26页 |
| ·样本院校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 第26页 |
| ·样本院校课程开发现状 | 第26-32页 |
| ·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 第27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 第27-28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 | 第28-29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队伍 | 第29-30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馈与评价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样本院校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调查目的和调查思路 | 第32页 |
|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高职院校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基本内涵认识缺乏 | 第33页 |
|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意愿良好 | 第33-34页 |
| ·可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 第34-35页 |
| ·校本课程特色不鲜明,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 ·理论讲授多,实践、实习机会少 | 第36-37页 |
| ·评价方式多样性有待加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样本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 第39-42页 |
| ·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39页 |
| ·“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树立 | 第39页 |
|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39-40页 |
| ·有利于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 第40页 |
|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 | 第40-41页 |
| ·经费限制问题 | 第41页 |
| ·校本课程特与市场需求结合问题 | 第41页 |
| ·校本课程评价方式问题 | 第41-42页 |
| 第六章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建议 | 第42-45页 |
|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 第42页 |
| ·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 第42页 |
|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趋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化” | 第42-43页 |
| ·加强校企深入合作 | 第43页 |
|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 ·完善校本课程评价和改进机制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