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强度分析与试验验证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2 结构疲劳强度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 ·有限元法 | 第15页 |
| ·单元类型介绍 | 第15-18页 |
| ·Solid45单元 | 第16页 |
| ·Solid92单元 | 第16-17页 |
| ·Shell63单元 | 第17-18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18页 |
| ·疲劳特性研究 | 第18-21页 |
| ·名义应力法 | 第19页 |
| ·材料S-N曲线 | 第19-20页 |
| ·平均应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3 动车转向架构架有限元计算及强度评价 | 第23-61页 |
| ·转向架构架结构简述 | 第23-24页 |
| ·六面体网格有限元计算 | 第24-39页 |
| ·几何模型 | 第24-25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25页 |
| ·约束条件 | 第25-26页 |
| ·计算载荷及工况 | 第26-29页 |
| ·应力合成方法 | 第29-30页 |
| ·计算结果 | 第30-34页 |
| ·强度评价 | 第34-39页 |
| ·四面体网格有限元计算 | 第39-48页 |
| ·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 第39-40页 |
| ·约束及载荷工况 | 第40页 |
| ·计算结果 | 第40-44页 |
| ·强度评价 | 第44-48页 |
| ·壳单元网格有限元计算 | 第48-57页 |
| ·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 第48-49页 |
| ·约束及载荷工况 | 第49页 |
| ·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 ·强度评价 | 第53-57页 |
| ·三种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关键点安全系数比较 | 第57-59页 |
| ·计算规模比较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4 动车转向架构架台架强度试验 | 第61-79页 |
| ·构架台架试验 | 第61-68页 |
| ·试验概述 | 第61-62页 |
| ·试验条件 | 第62-64页 |
| ·试验内容 | 第64-66页 |
| ·试验结果评定 | 第66-68页 |
| ·应力分析 | 第68-70页 |
| ·单轴应力与多轴应力 | 第68-69页 |
| ·应力状态分析 | 第69-70页 |
| ·裂纹受载形式 | 第70页 |
| ·台架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比较 | 第70-78页 |
| ·确定计算应力 | 第71-73页 |
| ·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5 动车转向架构架线路试验 | 第79-91页 |
| ·线路动应力试验 | 第79-82页 |
| ·试验线路及工况 | 第79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 ·测点及应变片布置 | 第80-82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82-86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82-84页 |
| ·测试结果 | 第84-86页 |
| ·疲劳强度评估 | 第86-90页 |
| ·应力谱编制 | 第86页 |
| ·疲劳损伤及寿命 | 第86-88页 |
| ·等效应力幅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展望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附录A | 第97-99页 |
| 作者简历 | 第99-10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