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导言 | 第7-9页 |
| 一、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研究选题意义 | 第7页 |
| 二、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研究概况 | 第7-8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主体结构 | 第8-9页 |
| 第一章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 第9-25页 |
| 第一节 教育的目的 | 第9-12页 |
| 第二节 教育的节奏与循环理论 | 第12-16页 |
| 一、教育的节奏 | 第12-15页 |
| 二、自由与纪律的节奏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技术教育 | 第16-21页 |
| 一、技术教育 | 第16-17页 |
| 二、批判现实的技术教育 | 第17-18页 |
| 三、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的关系 | 第18-19页 |
| 四、古典文化与教育 | 第19-21页 |
| 第四节 大学教育 | 第21-25页 |
| 一、大学的任务 | 第21-22页 |
| 二、大学的作用 | 第22-23页 |
| 三、大学的管理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5-34页 |
| 第一节 怀特海哲学思想概况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过程思想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生成性 | 第27-30页 |
| 第四节 摄入理论 | 第30-31页 |
| 第五节 价值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再讨论 | 第34-50页 |
| 第一节 怀特海与杜威的对话 | 第34-40页 |
| 一、“教育”与“生活” | 第34-36页 |
|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 第36-38页 |
| 三、过程教育思想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怀特海与马克思的对话 | 第40-45页 |
| 一、教育的目的 | 第41-43页 |
| 二、过程思想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实践意义 | 第45-50页 |
| 一、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与我国教育的契合点 | 第45-47页 |
| 二、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 第47-48页 |
| 三、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中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