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 一、义务教育 | 第13-15页 |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16页 |
| 三、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 | 第16-17页 |
|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一、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3页 |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概况(1903—1949) | 第19-20页 |
| 一、清朝末期 | 第19页 |
| 二、民国时期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建国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概况(1949至今) | 第20-23页 |
|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 | 第20页 |
| 二、大起大落、被破坏和畸形发展的阶段(19581976) | 第20-21页 |
| 三、调整、改革、提高、取得重大进展阶段(1976至今)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23-41页 |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主体的现状 | 第23-28页 |
|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主体 | 第23-25页 |
|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 第二节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有效性、充足性问题 | 第28-32页 |
|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欠账问题 | 第29-31页 |
| 二、农村中小学校舍的闲置问题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差异化问题 | 第32-38页 |
|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差异化的表现 | 第32-36页 |
|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差异化的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 第四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内容与特点 | 第38-39页 |
|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国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1-50页 |
| 第一节 国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方式介绍 | 第41-46页 |
| 一、美国 | 第42-43页 |
| 二、印度 | 第43-44页 |
| 三、韩国 | 第44-45页 |
| 四、法国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的借鉴意义 | 第46-50页 |
| 一、提高教育经费比重、保障经费来源 | 第46-48页 |
| 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 第48页 |
| 三、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供给的对策 | 第50-57页 |
| 第一节 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 | 第50-51页 |
| 一、受义务教育机会均等 | 第50-51页 |
| 二、缩小城乡、地区差异,调整三级教育结构 | 第51页 |
| 三、关注县级政府资源分配方式,缩小县内校际差异 | 第51页 |
| 四、允许义务教育有一定的差异 | 第51页 |
| 第二节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 第51-53页 |
| 一、减少政府层级 | 第52页 |
| 二、宏观管理以省为主,具体管理以县为主 | 第52页 |
| 三、事权和财权相对一致 | 第52-53页 |
| 四、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解决校舍闲置问题 | 第53页 |
| 第三节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立合理的教育供给机制 | 第53-55页 |
| 一、以政府办学模式为主,以多元化办学模式为辅 | 第53-54页 |
| 二、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证经费来源 | 第54页 |
| 三、加强监督,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 第54页 |
| 四、制定全国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 | 第54-55页 |
| 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以中央为主,省级政府为辅 | 第55页 |
| 第四节 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 | 第55-57页 |
| 一、处理好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转移支付中的作用 | 第55-56页 |
| 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编制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