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二章 体验教学理论 | 第11-17页 |
·体验 | 第11-12页 |
·体验的涵义 | 第11-12页 |
·体验与经验的区别 | 第12页 |
·体验式教学 | 第12-14页 |
·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 第12页 |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 第12-13页 |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 第13-14页 |
·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第14页 |
·物理体验式教学 | 第14-17页 |
·物理教学可以采用体验式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物理学科中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 第15-17页 |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第15页 |
·体验式教学可以简化知识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第15-16页 |
·体验式教学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 第16页 |
·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物理教学中的体验类型 | 第17-21页 |
·感官体验 | 第17-18页 |
·实验是获得感官体验的主要途径 | 第17-18页 |
·多媒体技术能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 第18页 |
·情感体验 | 第18-19页 |
·审美体验 | 第19-21页 |
·物理的简洁美 | 第20页 |
·物理的对称美 | 第20页 |
·物理的和谐美 | 第20-21页 |
·成功体验 | 第21页 |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 第21-30页 |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设计 | 第21-25页 |
·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标准的分析 | 第22页 |
·体验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22-23页 |
·体验教学情境和活动的设计 | 第23-24页 |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24-25页 |
·激发兴趣阶段 | 第24页 |
·实践感受阶段 | 第24-25页 |
·体验内化阶段 | 第25页 |
·强化反馈阶段 | 第25页 |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策略 | 第25-30页 |
·广泛收集资料,创设生动情境 | 第25-29页 |
·从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角度创设体验情境 | 第26页 |
·从解释社会新闻事件的角度创设体验情境 | 第26-27页 |
·通过实验创设体验情境 | 第27-28页 |
·通过组织活动创设体验情境 | 第28页 |
·利用物理学史中的小故事创设体验情境 | 第28-29页 |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体验 | 第29-30页 |
·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加深体验 | 第30页 |
·及时评价反馈,成就学生的体验 | 第30页 |
第五章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实验研究 | 第30-35页 |
·实验目的 | 第30-31页 |
·实验假设 | 第31页 |
·实验程序 | 第31页 |
·实验对象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变量控制 | 第31-32页 |
·实验选择的教学策略 | 第32页 |
·物理体验教学的实施案例 | 第32-33页 |
·案例一:静摩擦力 | 第32页 |
·案例二:超重与失重 | 第32-33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体验式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 第33-34页 |
·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 第34-35页 |
·体验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物理学业成绩的提高 | 第35页 |
·实验研究结论 | 第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不足之处 | 第3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一 | 第38-40页 |
附录二 | 第40-42页 |
附录三 | 第42-43页 |
附录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