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论文

纳米级互连的温度效应及其性能优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研究背景第7-10页
     ·集成电路发展概述第7-8页
     ·集成电路互连的重要性第8-10页
   ·目前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第11-13页
第二章 纳米级集成电路互连性能参数第13-25页
   ·集成电路互连结构第13-14页
   ·互连寄生参数第14-18页
     ·互连电阻第14-15页
     ·互连电容第15-17页
     ·互连电感第17-18页
   ·互连线等效电气模型第18-19页
     ·集总模型第18-19页
     ·分布模型第19页
   ·集成电路互连性能表征第19-24页
     ·互连延时第19-21页
     ·互连功耗第21-23页
     ·带宽第23-24页
     ·插入缓冲器面积第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互连延时优化第25-35页
   ·缓冲器插入互连延时优化第25-27页
   ·变线宽、线间距互连延时优化第27-31页
   ·下一代互连技术第31-33页
     ·光互连技术第32页
     ·碳纳米材料互连技术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纳米级集成电路互连线的温度特性第35-47页
   ·热传递基本理论第35-37页
   ·集成电路互连线的热效应模型第37-41页
     ·单层互连线的温度分布第37-39页
     ·多层互连线的温度分布第39-41页
   ·芯片功耗与衬底温度关系第41-44页
   ·纳米级互连线的可靠性问题第44-45页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全局互连性能优化第47-57页
   ·低功耗设计技术第47-50页
     ·门控时钟技术第47-48页
     ·动态电压/频率调节技术第48页
     ·电源门控技术第48-49页
     ·多电源电压域技术第49页
     ·体偏置技术第49-50页
   ·基于双电源电压和双阈值电压的全局互连性能优化第50-53页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研究成果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RAM型FPGA单粒子翻转效应的故障注入系统研究
下一篇:12位80MHz电流舵数模转换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