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力资本增值问题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导论 | 第9-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反思及理论依据 | 第10-20页 |
|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与述评 | 第10-15页 |
| ·创造力理论的研究成果与述评 | 第15-18页 |
| ·创新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与述评 | 第18-20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人力资本 | 第22页 |
| ·创新型人力资本 | 第22页 |
| ·创造力 | 第22-23页 |
| ·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假设 | 第23-24页 |
| 2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 | 第24-28页 |
| ·创新型人力资本形成的新理论框架 | 第24-25页 |
| ·几何图形解释 | 第25页 |
| ·图形的外扩 | 第25页 |
| ·资本评估的几何图形 | 第25页 |
|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形成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增值的因素 | 第28-51页 |
| ·CIPE 因素模型 | 第28-29页 |
| ·创造力因素(C 因素) | 第29-40页 |
| ·潜在创造力 | 第29-35页 |
| ·现实创造力 | 第35-37页 |
| ·实证研究 | 第37-40页 |
| ·投资因素(I 因素) | 第40-46页 |
| ·高科技技术、知识和信息投资 | 第40-41页 |
| ·研究人员在职培训投资 | 第41-43页 |
| ·医疗和保健投资 | 第43-44页 |
| ·“干中学”投资 | 第44-46页 |
| ·政策环境投资因素(P 因素) | 第46-49页 |
| ·影响潜在创造力的政策环境 | 第46-48页 |
| ·影响现实创造力的政策环境 | 第48-49页 |
| ·激励因素(E 因素) | 第49-50页 |
|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激励因素 | 第49页 |
|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4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增值路径 | 第51-70页 |
| ·影响因素与增值路径的关系 | 第51页 |
| ·提升个体的创造力 | 第51-54页 |
| ·经济学分析 | 第51-53页 |
| ·提升个体创造力的路径 | 第53-54页 |
| ·“干中学”模型 | 第54-56页 |
| ·经济学分析 | 第54-55页 |
| ·建立“干中学”模型,以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 | 第55-56页 |
| ·采取辅助措施以增强在职培训投资的效力 | 第56-61页 |
| ·在职培训投资及其成本-收益分析 | 第56-57页 |
| ·采取在职培训投资的补充措施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 第58页 |
| ·科研条件的改善 | 第58-59页 |
| ·加大对技术研究项目的投资力度 | 第59-61页 |
| ·合理地利用劳动时间资源,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 第61-69页 |
| ·经济学分析 | 第61-67页 |
| ·合理利用劳动时间的途径 | 第67-69页 |
| ·政府政策支持与全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 第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5 结论 | 第70-71页 |
| ·创新点 | 第70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 附表1 | 第76-81页 |
| 附表2 | 第81-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