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摘要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论文正文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评价研究 | 第12-10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研究概述 | 第13-25页 |
| 1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 ·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对医院职能的实现起重要作用 | 第13-14页 |
| ·研究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为临床科室主任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 第14-15页 |
| 2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 ·军队人才建设及体制编制发生根本性变化 | 第15-16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受到大众化医院的挑战 | 第16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临床科室主任队伍 | 第16-17页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2页 |
| ·国外研究回顾 | 第17-20页 |
| ·国外关于群体结构的研究回顾 | 第17-19页 |
| ·国外科室主任研究回顾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国内群体结构研究回顾 | 第20-22页 |
| ·国内科主任研究回顾 | 第22页 |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5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6 研究步骤及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步骤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人才群体与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的结构 | 第25-37页 |
| 1 人才与人才群体 | 第25-28页 |
| ·人才与人才群体定义 | 第25-26页 |
| ·系统观的人才群体是一个系统 | 第26页 |
| ·人才与人才群体的辨证关系 | 第26-28页 |
| 2 人才群体与结构 | 第28-33页 |
| ·人才群体的结构 | 第28-30页 |
| ·人才群体的功能 | 第30-31页 |
| ·人才群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31-32页 |
| ·人才群体的理想结构与特点 | 第32-33页 |
| ·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人才群体优化 | 第33页 |
| 3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的群体结构 | 第33-37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 | 第34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的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是动态平衡的 | 第36-37页 |
| 第三部分 构建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评价体系 | 第37-68页 |
| 1 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 ·核心性原则 | 第37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37-38页 |
| 2 方法的确立 | 第38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8页 |
| ·德尔菲法 | 第38页 |
| ·优序图法和专家咨询法 | 第38页 |
| 3 咨询专家的选择 | 第38页 |
| 4 建立要素体系的过程 | 第38-44页 |
| ·要素体系初步框架的形成 | 第39-41页 |
| ·专家咨询过程 | 第41-42页 |
| ·确定要素框架 | 第42-44页 |
| 5 要素权重值的确立 | 第44-57页 |
| 6 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57-60页 |
| 7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的构成 | 第60-65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外显结构 | 第60-62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内隐结构 | 第62-65页 |
| 8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回表率和权威程度 | 第65-68页 |
|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回表率 | 第65页 |
|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65-68页 |
| 第四部分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现状及评价分析 | 第68-87页 |
| 1 数据采集 | 第68-70页 |
| ·调查对象及范围 | 第68-69页 |
| ·调查方法 | 第69-70页 |
| ·设计问卷的原则 | 第69-70页 |
| ·简明性原则 | 第69页 |
| ·量化原则 | 第69页 |
| ·过程匿名原则 | 第69-70页 |
| 2 数据的整理与录入 | 第70页 |
| 3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外显结构现状及评价分析 | 第70-75页 |
| ·年龄结构 | 第70-72页 |
| ·学历结构 | 第72页 |
| ·职称结构 | 第72-74页 |
| ·学缘结构 | 第74-75页 |
| 4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内隐结构现状及评价分析 | 第75-83页 |
| ·问卷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 | 第75-76页 |
| ·素质结构 | 第76-77页 |
| ·意识观念结构 | 第77-78页 |
| ·个性结构 | 第78-80页 |
| ·知识结构 | 第80-82页 |
| ·能力结构 | 第82-83页 |
| 5 结论 | 第83-87页 |
|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84-85页 |
| ·造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 第85-87页 |
| 第五部分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的优化对策探讨 | 第87-95页 |
| 1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87-88页 |
| 2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群体结构的优化机制 | 第88-89页 |
| 3 完善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流动机制 | 第89-91页 |
| ·流动的涵义和作用 | 第89页 |
| ·临床科室主任流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89-91页 |
| 4 加强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竞争机制 | 第91-92页 |
| ·竞争的涵义和作用 | 第91-92页 |
| ·有效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92页 |
| 5 加强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人才培养机制 | 第92-93页 |
| 6 引入人才管理先进技术,完善考评内容 | 第93页 |
| 7 及时进行岗位职务分析,促进人才资源规划战略 | 第93-95页 |
| 全文总结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 附件一 | 第102-107页 |
| 附件二 | 第107-117页 |
| 附件三 | 第117-123页 |
| 附件四 | 第123-12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