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论文--比较教育学论文

论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中的理性批判意识--兼论中国比较教育批判性的意义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引言第9-13页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第9-11页
  (一) 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研究中的问题第9-10页
  (二) 比较教育面临的地位与价值危机第10页
  (三) “以偏纠偏”——霍姆斯理性批判意识的时代省察第10-11页
 二、研究方法第11页
 三、概念界定第11-13页
  (一) 批判理性主义与理性批判意识第11-12页
  (二) 比较教育的批判性第12-13页
第一章 思想界的交锋:批判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第13-23页
 一、哲学领域的辩争第13-18页
  (一) 证实原则与证伪原则之争第13-14页
  (二) 试错法与归纳法之争第14-15页
  (三)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之争第15-16页
  (四)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第16-18页
 二、比较教育领域的辩争第18-23页
  (一) 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第18-21页
  (二) 霍姆斯对比较教育研究主流思想的反思第21-23页
第二章 目的论的转向:由政策证实到政策证伪第23-36页
 一、霍姆斯对传统比较教育目的论的批判第23-27页
  (一) 借鉴阶段的比较教育目的论及霍姆斯的批判第23-25页
  (二) 分析阶段的比较教育目的论及霍姆斯的批判第25-27页
 二、霍姆斯比较教育目的论中的政策证伪取向第27-36页
  (一) 霍姆斯论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与政策证伪第27-29页
  (二) 霍姆斯论教育规划与政策证伪第29-31页
  (三) 霍姆斯论教育决策的非科学性与政策证伪第31-33页
  (四) 霍姆斯论比较教育学者的双重角色与政策证伪第33-36页
第三章 方法论的变革:由证实思维到证伪思维第36-46页
 一、霍姆斯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中证实思维的批判第36-39页
  (一) 对归纳法的过分倚重导致归纳定势第36-37页
  (二) 对“通用法则”的迷信与批判意识的失却第37-38页
  (三) 对特定背景的忽视与理论的牵强演绎第38-39页
 二、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论中的证伪思维第39-46页
  (一) 霍姆斯对“规律”可证伪性的回归第40-41页
  (二) 以证伪为目标的问题法五步骤第41-43页
  (三) 问题分析框架与命题证伪第43-46页
第四章 “疑无路”的求索:危机语境中的比较教育批判性第46-60页
 一、对霍姆斯比较教育理性批判意识生成境遇的反思第46-50页
 二、现时危机语境中的比较教育第50-54页
  (一) 比较教育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危机第50-52页
  (二) 比较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危机第52-54页
 三、现时危机语境中的比较教育与其批判性的弱化第54-60页
  (一) 学科立场的批判性弱化与比较教育的“游散状态”第54-56页
  (二) 科学立场的批判性弱化与比较教育的“科学性危机”第56-57页
  (三) 本土立场的批判性弱化与比较教育的“西方中心主义”第57-60页
第五章 “又一村”的探寻:强化比较教育批判性的现时意义第60-72页
 一、对霍姆斯比较教育理性批判意识现时意义的反思第60-65页
  (一) 霍姆斯比较教育理性批判意识的“矫枉”价值第60-63页
  (二) 霍姆斯比较教育理性批判意识的“过正”缺陷第63-65页
 二、批判性的强化与比较教育地位与形象的重塑第65-72页
  (一) 批判性的强化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理论”第66-67页
  (二) 批判性的强化与比较教育学科形象的改善第67-69页
  (三) 批判性的强化与比较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第69-70页
  (四) 批判性的强化与比较教育“谏诤形象”第70-72页
结束语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后记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脂血症大鼠血浆vWF、PAI-1和t-PA变化及意义的研究
下一篇:脑心康口服液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肝脂代谢与氧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