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7页 |
英文缩写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1 材料 | 第11-12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药物 | 第11页 |
·试剂 | 第11页 |
·实验仪器 | 第11-12页 |
2 方法 | 第12-17页 |
·动物分组 | 第12页 |
·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模型制备 | 第12页 |
·模型检验 | 第12-13页 |
·给药方法 | 第13页 |
·标本采集 | 第13-14页 |
·指标检测 | 第14-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7-24页 |
1 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 第17页 |
2 各组大鼠造模前后体重的变化 | 第17-18页 |
3 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8-20页 |
·肉眼形态观察 | 第18-19页 |
·脂肪变性程度评估 | 第19页 |
·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 | 第19-20页 |
4 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20-24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LPL 和HL 含量水平的变化 | 第20-21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LPL 和HL 含量水平的变化 | 第21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FFA 水平的变化 | 第21-22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SOD 及MDA 的变化 | 第22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SOD 及MDA 的变化 | 第22-24页 |
讨论 | 第24-36页 |
1 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模型的造模机理及选择 | 第24-26页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4-25页 |
·模型建立的机制 | 第25页 |
·造模时间的选择 | 第25-26页 |
·给药时间的选择 | 第26页 |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26页 |
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第26-27页 |
·肝脏脂质代谢障碍 | 第26页 |
·细胞因子的作用 | 第26-27页 |
·胰岛素抵抗 | 第27页 |
·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 | 第27页 |
3 肝脂代谢 | 第27-32页 |
·肝脏脂蛋白代谢 | 第27-29页 |
·游离脂肪酸与脂毒性 | 第29-30页 |
·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 第30-32页 |
4 中医辨证机理及脑心康口服液的组方原则 | 第32-36页 |
·中医辨证机理 | 第32-33页 |
·脑心康口服液的组方原则 | 第33-34页 |
·脑心康口服液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附图 | 第42-43页 |
中文摘要 | 第43-48页 |
ABSTRACT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