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延迟满足相关研究 | 第11-19页 |
·延迟满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延迟满足心理机制 | 第13-15页 |
·自我控制生物模型 | 第13-14页 |
·认知—情绪双系统启动模型 | 第14页 |
·自我控制资源模型 | 第14-15页 |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自我延迟满足研究范式 | 第16页 |
·延迟满足问卷 | 第16-17页 |
·延迟满足电脑测试任务 | 第17-19页 |
2 情绪及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情绪的定义 | 第19页 |
·情绪分类 | 第19-20页 |
·情绪启动 | 第20-21页 |
·情绪与延迟满足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积极情绪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21-22页 |
·消极情绪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22-23页 |
3 情绪调节及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情绪调节的定义 | 第23页 |
·情绪调节的过程及策略 | 第23-24页 |
·情绪调节与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45页 |
实验一 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关系的实验研究 | 第26-3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被试 | 第27-28页 |
·实验环境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环境 | 第28页 |
·情绪启动材料 | 第28页 |
·延迟满足任务 | 第28-29页 |
·记分卡 | 第29页 |
·实验程序 | 第29-30页 |
5 统计与结果 | 第30-32页 |
·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30-31页 |
·性别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31-32页 |
6 讨论 | 第32-36页 |
·不同情绪类型组延迟满足得分差异比较 | 第32-36页 |
·消极情绪组与中性情绪组差异比较 | 第32-34页 |
·消极情绪组与积极情绪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积极情绪组与中性情绪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性别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36页 |
7 结论 | 第36-37页 |
实验二 情绪类型、情绪调节策略与延迟满足的关系研究 | 第37-4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37页 |
2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3 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被试 | 第38页 |
·实验环境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环境 | 第38页 |
·情绪启动材料 | 第38-39页 |
·延迟满足任务 | 第39页 |
·记分卡 | 第39页 |
·情绪调节策略指导语 | 第39页 |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5 统计与结果 | 第40-41页 |
·情绪类型、情绪调节策略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40-41页 |
6 讨论 | 第41-44页 |
·情绪调节策略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41-43页 |
·情绪类型、情绪调节策略的交互作用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展望和反思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