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2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27-45页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 第27-35页 |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环保政策与主张 | 第27-30页 |
·道家与儒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0-33页 |
·西方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3-35页 |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40页 |
·人类发展道路的演变 | 第35-37页 |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7-40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本质 | 第40-43页 |
·现有定义的描述 | 第40-41页 |
·本文提出的定义 | 第41-43页 |
·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体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模式 | 第45-68页 |
·企业理论的演进及评析 | 第45-51页 |
·新古典企业理论 | 第45页 |
·现代企业理论 | 第45-49页 |
·对企业理论的简要评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第49-51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模式——和谐型企业 | 第51-67页 |
·和谐型企业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52-53页 |
·多重价值的和谐 | 第53-55页 |
·多重资本的和谐 | 第55-61页 |
·多重身份的和谐 | 第61-64页 |
·多重目标的和谐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 第68-87页 |
·企业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68-74页 |
·面向经济目标的股东价值取向 | 第68-69页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 第69-70页 |
·企业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 第70-74页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 | 第74-81页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74-78页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78-81页 |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81-86页 |
·企业“三重绩效”的静态平衡模式 | 第81-82页 |
·企业“三重绩效”的动态循环模式 | 第82-83页 |
·企业三重绩效的整体模式 | 第83-85页 |
·企业三重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87-114页 |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 | 第87-96页 |
·我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 | 第96-100页 |
·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 | 第100-101页 |
·三重绩效总指标体系 | 第101-106页 |
·经济绩效总指标 | 第101-104页 |
·综合反映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总指标 | 第104页 |
·综合反映三重绩效的总指标 | 第104-106页 |
·三重绩效相对指标体系 | 第106-113页 |
·经济绩效指标体系 | 第106-108页 |
·生态绩效指标体系 | 第108-110页 |
·社会绩效指标体系 | 第110-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6 企业三重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 第114-120页 |
·数据的取得与预处理 | 第114-115页 |
·数据的取得 | 第114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114-115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5-116页 |
·三重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 第116-118页 |
·三重绩效基本评分模型 | 第116-117页 |
·三重绩效静态协调度模型 | 第117页 |
·三重绩效动态协调度模型 | 第117-118页 |
·三重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 第118页 |
·模型应用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2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