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SoC和IP核 | 第12-16页 |
·系统芯片 | 第13-14页 |
·IP核重用 | 第14-16页 |
·SoC挑战 | 第16-18页 |
·IP单独验证 | 第16-17页 |
·SoC集成验证 | 第17页 |
·验证对策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9页 |
·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面向系统芯片的验证方法学 | 第21-31页 |
·概述 | 第21页 |
·SoC常用验证方法 | 第21-25页 |
·逻辑仿真 | 第22页 |
·静态验证技术 | 第22-23页 |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验证 | 第23-25页 |
·系统芯片的验证策略 | 第25-29页 |
·IP单独验证 | 第25-26页 |
·SoC集成验证 | 第26-27页 |
·SoC软/硬件协同验证 | 第27-29页 |
·协同验证原理 | 第27-28页 |
·协同验证实现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IP单独验证平台 | 第31-58页 |
·验证平台概述 | 第31-33页 |
·验证重用方法学 | 第33-46页 |
·验证重用方法学 | 第33-37页 |
·基于事务的验证 | 第33-34页 |
·模块化 | 第34-37页 |
·可重用模块单独验证平台体系结构 | 第37-44页 |
·模块单独验证平台体系结构 | 第37-38页 |
·激励 | 第38-43页 |
·事务验证模块层 | 第43-44页 |
·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分析 | 第44-46页 |
·激励产生器的设计 | 第46-54页 |
·激励的产生 | 第46-47页 |
·总线功能模型 | 第47-54页 |
·基于状态机的总线功能模型 | 第47-49页 |
·基于任务库的总线功能模型 | 第49页 |
·基于任务库的总线功能模型的描述 | 第49-50页 |
·任务库的层次化 | 第50-51页 |
·总线功能模型的实现与性能比较 | 第51页 |
·两种总线功能模型的实现 | 第51-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总线监视器的设计 | 第54-57页 |
·监视器的工作原理 | 第54页 |
·监视器的设计 | 第54-57页 |
·监视器与事务 | 第55-56页 |
·Monitor与可重用性 | 第56页 |
·总线监视器的设计 | 第56-57页 |
·仿真结果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SoC集成验证平台 | 第58-81页 |
·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分析 | 第58-61页 |
·Driver和Monitor | 第59-60页 |
·系统任务和验证脚本 | 第60-61页 |
·系统任务 | 第60页 |
·验证脚本和工具 | 第60-61页 |
·SoC基本结构 | 第61-69页 |
·IP标准化 | 第61-63页 |
·片上总线 | 第63-68页 |
·层次化片上总线结构 | 第63-66页 |
·VSIA片上总线标准 | 第66-68页 |
·SoC体系结构 | 第68-69页 |
·SoC集成验证平台 | 第69-80页 |
·SoC集成验证平台结构 | 第70-71页 |
·SoC集成验证平台的数据组织 | 第71-74页 |
·SoC集成验证平台中的关键技术 | 第74-77页 |
·可重用性的实现 | 第74-75页 |
·自动化的实现 | 第75-76页 |
·管理上的考虑 | 第76页 |
·验证工程师使用的考虑 | 第76-77页 |
·验证平台的安全性 | 第77页 |
·SoC集成验证平台的使用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