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及制衡机制研究
目 录 | 第1-14页 |
前 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 第15-37页 |
第一节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 | 第15-20页 |
一、 人力资源研究的历史渊源 | 第15-16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为人力资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三、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概述 | 第20-24页 |
一、 关于人力资源含义的各种看法 | 第20页 |
二、 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概念 | 第20-23页 |
三、 人力资源的定义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配置 | 第24-30页 |
一、 人力资源配置的涵义和内容 | 第24-26页 |
二、 人力资源配置的模式 | 第26-27页 |
三、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出发点 | 第27-29页 |
四、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优目标 | 第29页 |
五、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层次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 | 第30-37页 |
一、 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 | 第30-32页 |
二、 人力资源配置的静态均衡 | 第32-34页 |
三、 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 第34-37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四川省的实证分析 | 第37-60页 |
第一节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情况 | 第37-47页 |
一、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动 | 第37-40页 |
二、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质量的变动 | 第40-44页 |
三、 三次产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 | 第44-45页 |
四、 三次产业平均工资的变动情况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动 | 第47-50页 |
一、 流动人口的质量结构 | 第48-49页 |
二、 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 | 第49页 |
三、 流动人口的流量与经济发展同步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失业人口的结构变动 | 第50-53页 |
一、 失业人口的数量变动 | 第50-51页 |
二、 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 第51-52页 |
三、 失业人口的质量结构 | 第52页 |
四、 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人力资源的动态均衡分析 | 第53-60页 |
一、 经济增长带动的相应的岗位需求 | 第53-56页 |
二、 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态势 | 第56-58页 |
三、 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影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分析 | 第60-78页 |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配置 | 第60-65页 |
一、 人口流动的类型 | 第60-61页 |
二、 人口流动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 第61-63页 |
三、 人口流动的条件 | 第63页 |
四、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均衡模型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 | 第65-67页 |
一、 失业与充分就业 | 第66-67页 |
二、 失业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 第67页 |
第三节 制度因素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 第67-71页 |
一、 制度因素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68-69页 |
二、 目前影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因素 | 第69-71页 |
第四节 其它社会因素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71-75页 |
一、 社会性因素 | 第71-73页 |
二、 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五节 人力资源配置各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 第75-78页 |
一、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结构框图 | 第75-76页 |
二、 模型中各模块的内部关系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衡机制及相关建议 | 第78-89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衡机制 | 第78-81页 |
一、 人力资源法律法规机制的建立 | 第78-79页 |
二、 保持良好的政策环境机制 | 第79页 |
三、 改善和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机制 | 第79-80页 |
四、 强化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机制 | 第80-81页 |
五、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 第81页 |
第二节 农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81-84页 |
一、 实现农业产业化 | 第82-83页 |
二、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 | 第83-84页 |
第三节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其他建议 | 第84-89页 |
一、 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第84-87页 |
二、 促进人口流动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后 记 | 第94-95页 |
致 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