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 英文提要 | 第4-5页 |
| 一、 引论 | 第5-7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5-6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1.3 界定 | 第7页 |
| 二、 描写 | 第7-23页 |
| 2.1 A类:[VC]动结式的可能式 | 第9-15页 |
| 2.2 B类:C=了 | 第15-19页 |
| 2.2.1 几种不同的“了” | 第15-18页 |
| 2.2.2 {V了}、{V了了}和{VC了} | 第18-19页 |
| 2.3 C类:表示“被动义”的可能 | 第19-22页 |
| 2.4 可能补语的宾语的位置 | 第22-23页 |
| 三、 解释 | 第23-31页 |
| 3.1 从历时演变角度解释 | 第23-28页 |
| 3.1.1 “得”的虚化与可能补语 | 第24-26页 |
| 3.1.2 “了”的虚化与“V得/不了” | 第26-27页 |
| 3.1.3 “得”、“了”的虚化与{VC了} | 第27-28页 |
| 3.2 从可能补语的标记寻找方言类型学的尺度 | 第28-29页 |
| 3.3 相关的两个问题 | 第29-31页 |
| 3.3.1 语音归并现象 | 第29-31页 |
| 3.3.2 {VC了}的歧义问题 | 第31页 |
| 四、 结论 | 第31-34页 |
| 附注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