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 绪论 | 第9-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四)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五)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一) 亲子沟通 | 第11-13页 |
1. 亲子沟通的概念 | 第11页 |
2. 亲子沟通的理论 | 第11-12页 |
3. 亲子沟通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4. 亲子沟通的特点 | 第13页 |
5. 改善亲子沟通的研究 | 第13页 |
(二) 学业自我概念 | 第13-17页 |
1. 学业自我的概念 | 第14页 |
2. 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 | 第14页 |
3. 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 | 第14-15页 |
4. 学业自我概念的测量 | 第15-17页 |
(三) 应对方式 | 第17-19页 |
1.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7页 |
2. 主要理论观点 | 第17-18页 |
3.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8-19页 |
4.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9页 |
(四) 亲子沟通、学业自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1. 亲子沟通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19页 |
2. 亲子沟通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 第19-20页 |
3. 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20页 |
(五) 当前研究中的问题 | 第20-2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被试 | 第21页 |
(二) 测量工具 | 第21页 |
1. 亲子沟通问卷 | 第21页 |
2. 一般学业自我问卷 | 第21页 |
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第21页 |
(三)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22-41页 |
(一) 样本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二) 亲子沟通 | 第23-25页 |
1. 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 | 第23页 |
2. 在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 | 第23-25页 |
(三) 学业自我 | 第25-31页 |
1. 在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 | 第25-30页 |
2. 在家庭居住地因素上的差异 | 第30-31页 |
(四) 应对方式 | 第31-32页 |
1. 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 | 第31页 |
2. 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 第31-32页 |
(五) 亲子沟通、学业自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第32-41页 |
1. 亲子沟通、学业自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 | 第32页 |
2. 母子沟通、父子沟通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 学业自我的中介效应 | 第33-38页 |
4. 跨组比较 | 第38-41页 |
五、 讨论 | 第41-49页 |
(一) 总体概况 | 第41页 |
(二) 亲子沟通的情况 | 第41-43页 |
(三) 学业自我的情况 | 第43-44页 |
1. 学业自我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情况 | 第43-44页 |
2. 学业自我在家庭居住地上的情况 | 第44页 |
(四) 应对方式的情况 | 第44-45页 |
1. 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2. 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情况 | 第45页 |
(五) 亲子沟通、学业自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情况 | 第45-49页 |
1. 亲子沟通、学业自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 | 第45-47页 |
2. 学业自我的中介效应的情况 | 第47-48页 |
3. 模型的跨组比较情况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