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7页 |
第一章 语音差异:汉语方言的地域特色及与修辞的关系 | 第17-32页 |
第一节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 第17-19页 |
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标记和底层蕴涵 | 第17-18页 |
二、 方言是文学语言的源头和生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汉语方言语音的主要差异 | 第19-24页 |
一、 汉语方言的南北之别 | 第20-21页 |
二、 现代汉语的方言区划 | 第21-22页 |
三、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的主要差异 | 第22-24页 |
(一) 声母方面 | 第22-23页 |
(二) 韵母方面 | 第23页 |
(三) 声调方面 | 第23-24页 |
(四) 音变方面 | 第24页 |
第三节 汉语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 第24-27页 |
第四节 从入声看汉语方言语音对修辞的影响 | 第27-32页 |
第二章 层次差异:汉语方言的节律特征对修辞的影响 | 第32-6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汉语方言音节结构的类型差异 | 第34-38页 |
一、 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 | 第34-35页 |
二、 方言音节结构的不同特点 | 第35-37页 |
三、 音长与音步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汉语方言节律构成的层次差异 | 第38-51页 |
一、 音步节奏层上的节律差异 | 第39-45页 |
(一) 关于双声叠韵 | 第39-42页 |
(二) 关于重叠 | 第42-45页 |
1. 语法重叠和语用重叠的分别 | 第42-43页 |
2. 重叠的韵律特征影响语体及风格色彩的表达 | 第43-45页 |
二、 基本节奏层的节律差异 | 第45-47页 |
三、 语句层次上的节律差异 | 第47-51页 |
第四节 汉语方言声韵律格式的表现差异 | 第51-53页 |
第五节 儿化和轻声——北京话口语的韵律特征 | 第53-63页 |
一、 方言中儿化韵的表义功能差异 | 第53-55页 |
二、 儿化韵的风格色彩差异 | 第55-56页 |
三、 儿化韵的表情功能在修辞中的运用 | 第56-58页 |
四、 轻声的表义功能 | 第58-59页 |
五、 方言中轻声的修辞差异 | 第59-63页 |
第三章 静动差异:连读变调与文白异读在修辞中的作用 | 第63-76页 |
第一节 汉语方言中连读变调在表义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连读变调与修辞表达的关系 | 第65-69页 |
一、 语速的快慢影响表达 | 第65-67页 |
二、 连读变调所反映的语体色彩差异 | 第67-68页 |
三、 连读变调与谐音双关 | 第68-69页 |
第三节 文白异读词的修辞功能 | 第69-76页 |
一、 关于方言中的文白异读 | 第69-71页 |
二、 文白异读的掩饰功能 | 第71页 |
三、 文白异读的语体功能 | 第71-76页 |
第四章 潜显差异:汉语方言语音构词的修辞学分析 | 第76-97页 |
第一节 潜显理论在语音构词分析中的运用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汉语方言词向普通话过渡的两种不同形式 | 第78-81页 |
第三节 音节在语音构词中的修辞作用 | 第81-87页 |
一、 汉语方言双音化构词倾向的潜显差异 | 第81-84页 |
二、 双音节词(四字格)与三音节词承载语言雅俗的潜显差异 | 第84-85页 |
三、 语词音节数目的趋简及组合中语音的修辞性选择 | 第85-87页 |
第四节 汉语方言吸收外来语词的潜显差异 | 第87-92页 |
一、 外来词的吸收与地方语音特点的关系 | 第87-89页 |
二、 外来语词吸收中的潜显差异与修辞的关系 | 第89-91页 |
三、 汉语方言中的外来词所显示的语体风格差异 | 第91-92页 |
第五节 汉语方言中象声词的修辞理据分析 | 第92-97页 |
第五章 类型差异:汉语方言谐音修辞的研究 | 第97-108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97-98页 |
第二节 汉语方言谐音形式的类型差异 | 第98-101页 |
一、 汉语方言谐音构成的语音基础差异 | 第98-99页 |
二、 从静动不同的角度对谐音音节的分析 | 第99-101页 |
(一) 声、韵、调完全相同型 | 第99-100页 |
(二) 声、韵相同而调不同型 | 第100页 |
(三) 声、调相同而韵不同型 | 第100页 |
(四) 通过连读或文白异读而形成谐音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谐音在汉语方言部分辞格形成中的作用 | 第101-105页 |
一、 谐音与析字 | 第101-102页 |
二、 谐音与顶真 | 第102-103页 |
三、 谐音与藏词 | 第103-104页 |
四、 谐音与趣粘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共同语在汉语方言谐音形成中的作用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转换差异:共同语和方言在语音互动中的修辞学原则 | 第108-123页 |
第一节 方言性普通话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会话含义与语码转换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方言与共同语语码转换的修辞原则 | 第111-118页 |
一、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语言环境之间的矛盾 | 第111-114页 |
二、 方言语码转换的趋近偏离和增距偏离的矛盾 | 第114-116页 |
三、 方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和标记性原则的矛盾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汉语方言腔调的修辞作用 | 第118-123页 |
结语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