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食品污染物 | 第11-12页 |
1.2.1 生物性污染物 | 第11-12页 |
1.2.2 化学性污染物 | 第12页 |
1.2.3 物理性污染物 | 第12页 |
1.3 电化学检测方法及其优势 | 第12-13页 |
1.4 电化学方法检测食品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4.1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 | 第13-14页 |
1.4.2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 | 第14-16页 |
1.4.3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 | 第16-17页 |
1.4.4 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 | 第17-19页 |
1.4.5 食品中其他违禁添加物的检测 | 第19页 |
1.5 传统电化学检测的电极修饰 | 第19-23页 |
1.5.1 玻碳电极的修饰 | 第19-21页 |
1.5.1.1 膜聚合吸附 | 第20页 |
1.5.1.2 电沉积 | 第20页 |
1.5.1.3 共价结合 | 第20-21页 |
1.5.2 金电极的修饰 | 第21-22页 |
1.5.3 铂电极的修饰 | 第22-23页 |
1.5.3.1 电沉积膜法 | 第22-23页 |
1.5.3.2 成键共价结合法 | 第23页 |
1.6 免电极修饰的电化学检测 | 第23-25页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8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免电极修饰的电化学方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 | 第27-44页 |
2.1 引言 | 第27-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3 体系溶液配制 | 第30-31页 |
2.2.4 ITO电极的预处理 | 第31页 |
2.2.5 荧光检测实验 | 第31页 |
2.2.6 OTA电化学检测 | 第31页 |
2.2.7 小麦OTA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2.3.1 OTA电化学检测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2.3.2 实验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2.3.2.1 荧光检测实验 | 第33-34页 |
2.3.2.2 电化学检测实验 | 第34-35页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5-37页 |
2.3.3.1 MB-DNA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35页 |
2.3.3.2 酶促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5-36页 |
2.3.3.3 酶促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6-37页 |
2.3.4 OTA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第37-38页 |
2.3.5 实验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 第38-39页 |
2.3.6 实验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39-40页 |
2.3.7 OTA电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 第40-41页 |
2.3.8 实际样的检测 | 第41-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免电极修饰的电化学方法检测三聚氰胺 | 第44-62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46-47页 |
3.2.3 体系溶液配制 | 第47-48页 |
3.2.4 ITO电极的预处理 | 第48页 |
3.2.5 三聚氰胺的电化学检测 | 第48页 |
3.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 第48-49页 |
3.2.7 实际样实验 | 第49页 |
3.2.7.1 牛奶样品的检测处理 | 第49页 |
3.2.7.2 密胺碗中三聚氰胺检测处理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3.3.1 免电极修饰的三聚氰胺电化学检测原理 | 第49-51页 |
3.3.2 实验可行性 | 第51-53页 |
3.3.2.1 电化学检测可行性验证 | 第51-52页 |
3.3.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行性验证 | 第52-53页 |
3.3.3 检测方法的条件优化 | 第53-57页 |
3.3.3.1 dMB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53-54页 |
3.3.3.2 酶促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4-55页 |
3.3.3.3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55-56页 |
3.3.3.4 酶用量的优化 | 第56-57页 |
3.3.4 三聚氰胺电化学检测方法的重现性 | 第57页 |
3.3.5 三聚氰胺电化学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第57-58页 |
3.3.6 三聚氰胺电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 第58-59页 |
3.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9-61页 |
3.3.7.1 牛奶样品的检测 | 第59-60页 |
3.3.7.2 密胺碗中三聚氰胺迁移的检测 | 第60-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免电极修饰电化学方法检测Hg~(2+) | 第62-73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3-65页 |
4.2.3 体系溶液配制 | 第65页 |
4.2.4 ITO电极的预处理 | 第65页 |
4.2.5 Hg~(2+)的电化学检测 | 第65页 |
4.2.6 实际样品前处理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4.3.1 免电极修饰的Hg~(2+)电化学检测原理 | 第65-67页 |
4.3.2 实验可行性 | 第67页 |
4.3.3 检测方法的条件优化 | 第67-69页 |
4.3.3.1 MB-TDNA链浓度的优化 | 第67-68页 |
4.3.3.2 酶促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68页 |
4.3.3.3 酶促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8-69页 |
4.3.4 Hg~(2+)电化学检测方法的线性及检测下限 | 第69-70页 |
4.3.5 Hg~(2+)电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70-71页 |
4.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