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水产品中兽药概述 | 第9-14页 |
1.1.1 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性质 | 第9-10页 |
1.1.2 孔雀石绿和结晶紫代谢机理 | 第10-11页 |
1.1.3 孔雀石绿和结晶的危害 | 第11页 |
1.1.4 孔雀石绿和结晶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5 孔雀石绿和结晶的残留限量 | 第12-13页 |
1.1.6 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 免疫分析技术 | 第14-16页 |
1.2.1 荧光猝灭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 | 第14-15页 |
1.2.2 量子点荧光标记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 磁性纳米材料概述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19-20页 |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0页 |
2.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2页 |
2.2.1 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测定 | 第21-22页 |
2.2.2 孔雀石绿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荧光猝灭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3-26页 |
2.2.4 FQ-ITC分析方法检测程序 | 第26页 |
2.2.5 FQ-ITC检测限的确定 | 第26页 |
2.2.6 荧光猝灭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特异性 | 第26-27页 |
2.2.7 FQ-ITC检测方法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27页 |
2.2.8 FQ-ITC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27-29页 |
2.2.9 荧光标记磁分离免疫分析(FI-MSI)方法的建立 | 第29-30页 |
2.2.10 交叉实验 | 第30页 |
2.2.11 FI-MSI分析方法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30-31页 |
2.2.12 FI-MSI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3页 |
3.1 抗体及包被原有效性的验证 | 第32页 |
3.2 荧光猝灭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32-44页 |
3.2.1 FQ-ITC分析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32-35页 |
3.2.2 FQ-ITC检测方法检测限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3 FQ-ITC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 第36-37页 |
3.2.4 FQ-ITC分析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3.2.5 FQ-ITC分析方法在实际样品中应用的验证 | 第39-44页 |
3.3 荧光标记磁分离竞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4-53页 |
3.3.1 荧光标记磁分离竞争免疫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 | 第44页 |
3.3.2 信号探针制备中抗体量的优化 | 第44页 |
3.3.3 感应探针结合包被原添加量的优化 | 第44-46页 |
3.3.4 感应探针添加量的优化 | 第46-47页 |
3.3.5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47页 |
3.3.6 FI-MSI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检测限、检测线性范围的确定 | 第47-49页 |
3.3.7 FI-MSI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 第49页 |
3.3.8 FI-MSI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3.3.9 FI-MSI分析方法的验证 | 第50-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3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3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5 展望 | 第55-5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況 | 第63-64页 |
8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