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错别字概说和初中生错别字情况调查 | 第17-33页 |
一、错别字概说 | 第17-20页 |
(一)错别字的概念 | 第17页 |
(二)错别字的分类 | 第17-20页 |
二、初中生错别字情况调查与访谈 | 第20-33页 |
(一)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 第20页 |
(二)初中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第20-28页 |
(三)初中生访谈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四)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五)初中生书写样本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 | 第33-43页 |
一、汉字特点方面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字数繁多、结构复杂 | 第33-34页 |
(二)同音字较多 | 第34-35页 |
(三)形近字较多 | 第35-36页 |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36-38页 |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文字习惯 | 第36页 |
(二)不了解汉字的属性 | 第36页 |
(三)缺乏足够的写字练习 | 第36-37页 |
(四)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 | 第37页 |
(五)心理原因 | 第37-38页 |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38-39页 |
(一)忽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 第38页 |
(二)纠错意识不够强烈 | 第38页 |
(三)教学方法机械 | 第38-39页 |
(四)自身汉字知识不足 | 第39页 |
(五)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 | 第39页 |
四、社会语言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9-43页 |
(一)家长不够重视 | 第39-40页 |
(二)媒体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三)东北方言的负面影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减少初中生错别字的措施 | 第43-50页 |
一、学生减少错别字的策略 | 第43-44页 |
(一)应自主纠正错别字 | 第43页 |
(二)应养成良好的识字与写字习惯 | 第43页 |
(三)应多参加汉字书写类活动 | 第43-44页 |
二、教师减少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 第44-47页 |
(一)应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 第44页 |
(二)应提高文字素养 | 第44-45页 |
(三)应借助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 | 第45页 |
(四)应遵循汉字特点进行教学 | 第45-46页 |
(五)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第46页 |
(六)应重视日常书写的检查督导 | 第46-47页 |
(七)应充分利用遗忘规律 | 第47页 |
三、创建良好的识字与写字环境 | 第47-50页 |
(一)家长应积极参与 | 第47-48页 |
(二)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48页 |
(三)媒体应规范使用汉字 | 第48页 |
(四)纠正方言所致错别字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9页 |
附录1:关于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的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附录2:关于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的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3:错别字总结表 | 第5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