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类型差异与债务重组效果的研究--基于亚盛集团和中福实业债务重组的案例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债务重组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债务重组产生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3 债务重组方式的选择 | 第14-15页 |
1.2.4 债务重组效应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债务重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2.1.1 债务重组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债务重组的方式 | 第22-25页 |
2.1.3 债权人类型 | 第25-26页 |
2.1.4 债务重组绩效的定义 | 第26页 |
2.1.5 债务重组绩效的评价方式 | 第26-27页 |
2.2 债务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2.1 债务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页 |
2.2.3 财务困境理论 | 第28-30页 |
3 亚盛集团与中福实业的案例概况 | 第30-35页 |
3.1 亚盛集团案例概况 | 第30-31页 |
3.1.1 亚盛集团经营范围 | 第30页 |
3.1.2 亚盛集团规模 | 第30页 |
3.1.3 亚盛集团债务重组方式及金额 | 第30-31页 |
3.1.4 亚盛集团债权人农垦集团的基本信息 | 第31页 |
3.2 中福实业案例概况 | 第31-32页 |
3.2.1 中福实业经营范围 | 第31页 |
3.2.2 中福实业规模 | 第31页 |
3.2.3 中福实业债务重组方式及金额 | 第31-32页 |
3.2.4 中福实业债权人中国农业银行基本信息 | 第32页 |
3.3 亚盛集团与中福实业案例可比性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债务人经营范围可比性分析 | 第33页 |
3.3.2 债务人规模可比性分析 | 第33-34页 |
3.3.3 债务人债务重组金额可比性分析 | 第34页 |
3.3.4 两类债权人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 与两类不同债权人达成债务重组动因 | 第35-42页 |
4.1 亚盛集团债务重组动因分析 | 第35-38页 |
4.1.1 亚盛集团债务重组前财务状况分析 | 第35-38页 |
4.1.2 农垦集团与亚盛集团的关联关系 | 第38页 |
4.2 中福实业达成债务重组动因分析 | 第38-42页 |
4.2.1 中福实业财务状况分析 | 第38-41页 |
4.2.2 起诉中福实业是债务重组的催化剂 | 第41-42页 |
5 与不同性质债权人债务重组的效果差异分析 | 第42-59页 |
5.1 亚盛集团债务重组后效果分析 | 第42-46页 |
5.1.1 财务状况分析 | 第42-44页 |
5.1.2 市场反应效果 | 第44-46页 |
5.2 中福实业债务重组后效果分析 | 第46-50页 |
5.2.1 财务状况分析 | 第46-48页 |
5.2.2 市场反应效果 | 第48-50页 |
5.3 亚盛集团与中福实业债务重组效果差异分析 | 第50-59页 |
5.3.1 财务状况差异分析 | 第50-57页 |
5.3.2 市场反应差异分析 | 第57-59页 |
6 结论 | 第59-61页 |
6.1 分析结论 | 第59-6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0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