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20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20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20-21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关于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分析 | 第22-35页 |
一、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2-25页 |
(一)文化因素 | 第23页 |
(二)宗教因素 | 第23-24页 |
(三)历史环境因素 | 第24-25页 |
二、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一)君主专政时期的国民教育(1871-1918) | 第25-26页 |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教育(1919-1933) | 第26页 |
(三)纳粹时期的政治教化(1933-1945) | 第26-27页 |
(四)二战后的民主政治教育(1945年以后) | 第27页 |
三、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7-35页 |
(一)自然法思想 | 第27-28页 |
(二)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 第28-29页 |
(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 第29-31页 |
(四)康德和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第31-33页 |
(五)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 第35-47页 |
一、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内容 | 第35-41页 |
(一)政治教育 | 第35-37页 |
(二)宗教教育 | 第37-38页 |
(三)道德教育 | 第38-39页 |
(四)民主教育 | 第39-40页 |
(五)民族精神教育 | 第40-41页 |
二、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特点 | 第41-47页 |
(一)重视青少年的政治养成 | 第41-42页 |
(二)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 第42-43页 |
(三)固有的宗教教育 | 第43-45页 |
(四)成熟的心理咨询 | 第45-46页 |
(五)依托媒体资源进行教育资源转化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 第47-60页 |
一、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目标 | 第47-53页 |
(一)培养拥护统治阶级的公民 | 第47-48页 |
(二)培养具有宗教信仰的公民 | 第48-50页 |
(三)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 | 第50页 |
(四)培养具有行为责任感的公民 | 第50-52页 |
(五)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的公民 | 第52-53页 |
二、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53-60页 |
(一)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 | 第53-54页 |
(二)成年人的社会机构教育 | 第54-55页 |
(三)家庭的道德教育 | 第55-56页 |
(四)职业教育 | 第56-57页 |
(五)大众传播媒介教育 | 第57-58页 |
(六)青年志愿者活动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 第60-70页 |
一、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评价 | 第60-64页 |
(一)政府引导培养权责公民 | 第60-61页 |
(二)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 第61-62页 |
(三)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 | 第62-63页 |
(四)不同阶层教育不平衡 | 第63-64页 |
(五)教育过早分流存在弊端 | 第64页 |
二、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64-70页 |
(一)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第64-66页 |
(二)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 | 第66页 |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 第66-68页 |
(四)依托大众媒体进行渗透性教育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