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内涵体系与复杂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互联网+”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互联网+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相关理论的研究概述第17-20页
        1.3.1 系统理论及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概述第17-18页
        1.3.2 复杂性网络及网络应用的研究概述第18-19页
        1.3.3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概述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路线及创新点第20-25页
        1.4.1 研究的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0-22页
        1.4.2 研究方法及路线第22-23页
        1.4.3 研究创新点第23-25页
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内涵体系第25-43页
    2.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概念分析第25-30页
        2.1.1 “互联网+教育”概念解读及存在问题第25-26页
        2.1.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相关概念辨析第26-27页
        2.1.3 传统教育系统和“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概念界定第27-30页
    2.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目的第30-31页
    2.3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组分第31-37页
        2.3.1 “互联网+”背景和教育系统的构成框架第31-33页
        2.3.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建设内涵第33-37页
    2.4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功能第37-39页
        2.4.1 行业功能第37-38页
        2.4.2 社会功能第38-39页
    2.5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环境第39-43页
        2.5.2 系统的行业环境第39-41页
        2.5.3 系统的社会环境第41-43页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互联网教育系统运行体系分析及实例验证第43-73页
    3.1 构建教育系统运行的动态模型及分析其运行结构关系第43-54页
        3.1.1 构建教育系统运行的动态模型第43-45页
        3.1.2 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结构关系第45-51页
        3.1.3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要素的因果反馈关系第51-54页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运行案例验证第54-73页
        3.2.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案例的因果关系分析第54-60页
        3.2.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案例的SD仿真第60-65页
        3.2.3 案例仿真结果分析及“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模型修正第65-73页
4.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的复杂特性第73-86页
    4.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表现形式第73-79页
        4.1.1 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第73-75页
        4.1.2 系统制约因素的多样性第75-76页
        4.1.3 系统运行关系的复杂性第76-78页
        4.1.4 系统作用方式的复杂性第78-79页
        4.1.5 系统环境关系的复杂性第79页
    4.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的复杂特征第79-86页
        4.2.1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第79-81页
        4.2.2 系统的涌现性特征第81-82页
        4.2.3 系统的协同性特征第82-83页
        4.2.4 系统的开放性特征第83-86页
5.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实现模式及管理对策第86-99页
    5.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运行系统的应用第86-90页
    5.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运行系统的实现模式第90-93页
        5.2.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的模式第90-91页
        5.2.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模式的特性及其领先代表第91-93页
    5.3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运行的管理对策第93-99页
        5.3.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运行系统的管理参与主体第93-95页
        5.3.2 管理“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运行系统的对策第95-9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6.1 研究结论第99-100页
    6.2 研究展望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支付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HTML5和CSS3的响应式Web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