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转向车流的干扰 | 第11-12页 |
1.3.2 右转车交通信号控制方面 | 第12-13页 |
1.3.3 左转车与其他交通流干扰的交通信号控制方面 | 第13页 |
1.3.4 博弈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5 综上小述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转向车流与过街行人交通特性 | 第16-27页 |
2.1 右转机动车交通特性 | 第16-20页 |
2.1.1 右转机动车过街的微观行为 | 第16-17页 |
2.1.2 右转机动车到达特性及车头时距分布 | 第17-19页 |
2.1.3 右转机动车速度分布 | 第19-20页 |
2.2 左转机动车交通特性 | 第20-22页 |
2.2.1 左转机动车过街微观行为 | 第20-21页 |
2.2.2 左转机动车速度分布 | 第21-22页 |
2.3 行人过街行为交通特性 | 第22-27页 |
2.3.1 行人过街的微观行为 | 第22-23页 |
2.3.2 行人到达特性 | 第23页 |
2.3.3 行人群组成 | 第23-25页 |
2.3.4 行人群到达时距 | 第25-26页 |
2.3.5 行人群速度分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转向车流干扰的可穿越间隙理论 | 第27-37页 |
3.1 .交通干扰、干扰区、干扰系数 | 第27-31页 |
3.2 拒绝间隙、接受间隙、临界间隙 | 第31-34页 |
3.2.1 行人穿越机动车流 | 第31-33页 |
3.2.2 机动车穿越行人流 | 第33-34页 |
3.2.3 机动车穿越机动车流 | 第34页 |
3.3 穿越间隙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行人穿越机动车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机动车穿越行人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3.3 机动车穿越机动车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右转车-过街行人交通信号优化 | 第37-56页 |
4.1 右转车与过街行人干扰分析 | 第37-38页 |
4.2 右转车-行人过街博弈模型 | 第38-40页 |
4.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38-39页 |
4.2.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39-40页 |
4.3 基于右转车-过街行人相互穿越的自适应信号控制模型 | 第40-50页 |
4.3.1 模型参数 | 第40-41页 |
4.3.2 模型路网基础 | 第41-42页 |
4.3.3 模型思路 | 第42-43页 |
4.3.4 模型程序 | 第43-47页 |
4.3.5 模型结果 | 第47-50页 |
4.4 模型应用及分析 | 第50-56页 |
4.4.1 基础数据调查 | 第50-51页 |
4.4.2 相位优化思路 | 第51-54页 |
4.4.3 优化前后相位方案 | 第54页 |
4.4.4 结果对比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基于博弈论的左转车干扰的交通信号优化 | 第56-65页 |
5.1 左转相位、左转专用道的设置条件 | 第56-57页 |
5.2 左转车过街时间特性 | 第57-58页 |
5.3 左转车行为模型划分 | 第58-59页 |
5.4 左转车与直行车、过街行人的三方博弈 | 第59-62页 |
5.5 相位方案优化思路及实例分析 | 第62-65页 |
5.5.1 相位方案优化思路 | 第62页 |
5.5.2 实例分析 | 第62-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6.2 创新点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