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20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9-20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五、研究的重难点 | 第21页 |
|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 (二)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的应用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 一、研究问题和思路 | 第25页 |
| (一)研究问题 | 第25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25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三、研究假设 | 第25页 |
| 四、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6页 |
|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26页 |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26页 |
| 五、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6-32页 |
| (一)数据来源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 (二)调查问卷样本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 (三)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 (四)变量说明 | 第30-32页 |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3-57页 |
| 一、参加课外补习的现状描述 | 第33-41页 |
| (一)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比较 | 第33-37页 |
| (二)参加课外补习的科目比较 | 第37-38页 |
| (三)参加课外补习的强度比较 | 第38-40页 |
| (四)参加课外补习形式的比较 | 第40-41页 |
| 二、影响参加课外补习的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 (一)模型卡方检验及共线性检验 | 第41-42页 |
| (二)影响参加课外补习的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 三、课外补习对成绩的影响 | 第44-48页 |
| (一)基于普通回归方法的分析 | 第44-45页 |
| (二)基于PSM方法的分析 | 第45-48页 |
| 四、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 | 第48-54页 |
| (一)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选择普通本科院校的关系 | 第48-50页 |
| (二)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选择公办高职院校的关系 | 第50-52页 |
| (三)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选择民办高职院校的关系 | 第52-53页 |
| (四)高中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选择独立学院的关系 | 第53-54页 |
| 五、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一)本章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二)结论分析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基于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关系的理性思考 | 第57-66页 |
| 一、无序发展,冲击学校 | 第57-61页 |
| (一)课外补习对教师资源的争夺冲击学校发展 | 第58-59页 |
| (二)课外补习无序竞争制造着学生的负担 | 第59-61页 |
| 二、家长太“醉”,冲动消费 | 第61-62页 |
| (一)家长与课外补习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 第61-62页 |
| (二)课外补习价格与质量的冲突 | 第62页 |
| 三、资本比拼,“不公”映像 | 第62-64页 |
| (一)家庭资本的拥有 | 第62-63页 |
| (二)教育资源的占有 | 第63-64页 |
| 四、课外补习场域中的社会阶层再生产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辩证审视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关系的对策建议 | 第66-71页 |
| 一、家庭转变教育理念,理性选择课外补习 | 第66-67页 |
| (一)家长转变功利教育观念 | 第66-67页 |
| (二)家长明确自身教育动机 | 第67页 |
| 二、社会规范行业发展,发挥舆论正向推动效应 | 第67-69页 |
| (一)社会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 第68页 |
| (二)政府治理整顿课外补习机构 | 第68页 |
| (三)有效发挥社会舆论正向作用 | 第68-69页 |
| 三、学校坚定自身立场,反思课外补习现象 | 第69-71页 |
| (一)学校重视自身教育功能 | 第69页 |
| (二)改变绝对的教育评价机制 | 第69-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