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2 税会差异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2.1 克拉尼斯基定理与理性经纪人假定 | 第20-21页 |
2.2.2 会计与税收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3 税会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税会模式 | 第22-25页 |
第3章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 | 第25-29页 |
3.1 生产型企业销售环节的会计核算及涉税处理 | 第25-26页 |
3.2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6-27页 |
3.2.1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3.2.2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现状 | 第26-27页 |
3.3 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存在的弊端 | 第27-29页 |
3.3.1 税会差异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 | 第27页 |
3.3.2 税会差异的存在降低了税收行政效率 | 第27-29页 |
第4章 JJ木业公司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分析 | 第29-52页 |
4.1 特殊销售业务 | 第29-41页 |
4.1.1 分期收款销售业务 | 第29-31页 |
4.1.2 预收款销售 | 第31-32页 |
4.1.3 延期收款销售 | 第32-34页 |
4.1.4 折扣销售 | 第34-37页 |
4.1.5 委托代销 | 第37-39页 |
4.1.6 以货易货 | 第39-40页 |
4.1.7 对外捐赠 | 第40-41页 |
4.2 与企业职工和福利部门有关的销售业务 | 第41-43页 |
4.2.1 产品出售给职工 | 第41-42页 |
4.2.2 产品用于集体福利部门 | 第42-43页 |
4.3 与商业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特殊业务 | 第43-45页 |
4.3.1 对商业企业提供销售奖励 | 第43-44页 |
4.3.2 为商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 第44-45页 |
4.3.3 向中介机构支付销售佣金 | 第45页 |
4.4 存货持有待售期间的特殊业务 | 第45-47页 |
4.4.1 持有待售期间的存货非正常损失 | 第45-46页 |
4.4.2 持有待售期间存货跌价 | 第46-47页 |
4.4.3 持有待售期间存货被没收 | 第47页 |
4.5 出口业务 | 第47-52页 |
4.5.1 生产型企业出口业务税收政策法规 | 第47-48页 |
4.5.2 生产型企业出口业务的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 | 第48-52页 |
第5章 完善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对策 | 第52-56页 |
5.1 加强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 第52-53页 |
5.2 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相互协调 | 第53-54页 |
5.2.1 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 第53页 |
5.2.2 加强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 | 第53-54页 |
5.3 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 | 第54页 |
5.4 将税务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