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教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新生研讨课课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21-28页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混合式学习 | 第21-22页 |
2.1.2 混合学习课程设计理论 | 第22-23页 |
2.1.3 教育传播理论 | 第23页 |
2.2 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课程分析 | 第23-26页 |
2.2.1 课程特点 | 第23-24页 |
2.2.2 课程目标 | 第24页 |
2.2.3 课程内容 | 第24-25页 |
2.2.4 课程需求 | 第25-26页 |
2.3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新生研讨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与优势 | 第26-27页 |
2.3.2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生研讨课》课程设计 | 第28-50页 |
3.1 前端分析 | 第29-34页 |
3.1.1 学习者分析 | 第29-33页 |
3.1.2 教学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3.2 教学活动设计 | 第34-36页 |
3.2.1 课堂研讨 | 第34-35页 |
3.2.2 在线学习 | 第35页 |
3.2.3 线上线下的协作学习 | 第35页 |
3.2.4 线上线下的讨论互动 | 第35-36页 |
3.2.5 参观实践和访谈调研 | 第36页 |
3.2.6 课后总结与反思 | 第36页 |
3.3 资源设计与开发 | 第36-46页 |
3.3.1 新生研讨课课程平台的设计开发 | 第37-40页 |
3.3.2 课程资源设计开发 | 第40-46页 |
3.4 资源推送方案设计 | 第46-49页 |
3.5 教学评价设计 | 第49-50页 |
3.5.1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49页 |
3.5.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9页 |
3.5.3 评价内容的多面化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 | 第50-64页 |
4.1 课前准备 | 第50页 |
4.2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 | 第50-53页 |
4.2.1 课前学习 | 第51页 |
4.2.2 课堂教学 | 第51-52页 |
4.2.3 课后学习 | 第52-53页 |
4.3 资源推送策略 | 第53-57页 |
4.3.1 课前资源推送 | 第54-55页 |
4.3.2 课后资源推送 | 第55-57页 |
4.4 学习支持 | 第57-58页 |
4.4.1 技术与人员支持 | 第57页 |
4.4.2 资源支持 | 第57-58页 |
4.4.3 情感支持 | 第58页 |
4.5 教学评价 | 第58-59页 |
4.6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活动实施案例—主题:《大学生应如何学习》 | 第59-64页 |
4.6.1 教学目标 | 第59-60页 |
4.6.2 教学过程 | 第60-64页 |
第五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 第64-81页 |
5.1 基于新生研讨课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 | 第64-68页 |
5.1.1 新生研讨课课程平台活跃度 | 第64-66页 |
5.1.2 资源阅读情况 | 第66-68页 |
5.2 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 第68-78页 |
5.2.1 学生满意度调查 | 第68-71页 |
5.2.2 基于问卷的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第71-77页 |
5.2.3 学生访谈 | 第77-78页 |
5.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与不足 | 第78-81页 |
5.3.1 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 第78-79页 |
5.3.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1-8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