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原因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现代汉语动词分类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现代汉语动词小类研究 | 第12-13页 |
1.2.3 现代汉语五官动词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对外汉语动词教学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五官动词界定和分类 | 第19-24页 |
2.1 界说五官 | 第19-20页 |
2.2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确定 | 第20-24页 |
2.2.1 初步列举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20-21页 |
2.2.2 甄别选取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词汇语义研究 | 第24-35页 |
3.1 词汇语义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3.1.1 “模式图”分析法 | 第24-25页 |
3.1.2 析义元语言义征分析 | 第25-26页 |
3.2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研究 | 第26-34页 |
3.2.1 目部动词的词汇语义分析 | 第26-28页 |
3.2.2 耳部动词的词汇语义分析 | 第28页 |
3.2.3 鼻部动词的词汇语义分析 | 第28-30页 |
3.2.4 口部动词的词汇语义分析 | 第30-34页 |
3.2.5 舌部动词的词汇语义分析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语法特征研究 | 第35-59页 |
4.1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带宾语情况 | 第35-37页 |
4.1.1 单音节及物五官动词 | 第36页 |
4.1.2 单音节不及物五官动词 | 第36-37页 |
4.2 带动态助词“着、了、过”情况 | 第37-41页 |
4.2.1 “着” | 第37-38页 |
4.2.2 “了” | 第38-40页 |
4.2.3 “过” | 第40-41页 |
4.3 单音节五官动词否定形式分析 | 第41-45页 |
4.3.1 否定标记“不”与“没” | 第41-42页 |
4.3.2 单音节五官动词与“不”、“没”的搭配情况 | 第42-45页 |
4.4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重叠形式研究 | 第45-47页 |
4.4.1 动词重叠形式和语法意义 | 第45-46页 |
4.4.2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的重叠状况及分析 | 第46-47页 |
4.5 带补语情况 | 第47-58页 |
4.5.1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带结果补语情况 | 第48-49页 |
4.5.2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带趋向补语情况 | 第49-51页 |
4.5.3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带可能补语情况 | 第51-55页 |
4.5.4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带数量补语情况 | 第55-57页 |
4.5.5 现代汉语单音节五官动词带状态补语情况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单音节五官动词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 第59-69页 |
5.1 HSK中五官动词的统计分析 | 第60页 |
5.2 教学重难点 | 第60-64页 |
5.2.1 教学重点 | 第61-63页 |
5.2.2 教学难点 | 第63-64页 |
5.3 单音节五官动词的教学建议 | 第64-69页 |
5.3.1 遵循由易到难的等级教学 | 第64-65页 |
5.3.2 直接法 | 第65-66页 |
5.3.3 语义分解法 | 第66页 |
5.3.4 注重词语搭配,精讲多练 | 第66-67页 |
5.3.5 情景教学,注重练习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问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