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高墩大跨刚构桥概述 | 第10-11页 |
1.3 桥梁结构的震害 | 第11-14页 |
1.3.1 上部结构的落梁及碰撞 | 第11-12页 |
1.3.2 支座等连接件破坏 | 第12页 |
1.3.3 墩台等下部结构震害 | 第12-14页 |
1.4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4.1 静力理论 | 第14页 |
1.4.2 反应谱理论 | 第14页 |
1.4.3 动力理论 | 第14-15页 |
1.4.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5页 |
1.4 Pushover方法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5-18页 |
1.5 Pushover方法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的应用 | 第18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20-35页 |
2.1 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假定与原理 | 第20-21页 |
2.2 Pushover具体实施步骤 | 第21-22页 |
2.3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22-26页 |
2.3.1 传统型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22-23页 |
2.3.2 改进的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23-26页 |
2.4 位移控制节点的选择 | 第26-27页 |
2.5 能力谱方法 | 第27-34页 |
2.5.1 能力谱方法简介 | 第27页 |
2.5.2 能力谱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31页 |
2.5.3 Chopra改进能力谱法性能点的求解 | 第31-34页 |
2.5.4 抗震性能评估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传统侧向力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 | 第35-56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5-36页 |
3.2 桥墩截面塑性铰定义 | 第36-37页 |
3.3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37-40页 |
3.3.1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7-38页 |
3.3.2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40页 |
3.4 单元恢复力模型的定义 | 第40-42页 |
3.4.1 单元恢复力模型的选择 | 第40页 |
3.4.2 弯矩-曲率曲线的求解 | 第40-42页 |
3.4.3 等效的恢复力模型 | 第42页 |
3.5 基于传统侧向力模式的Pushover分析 | 第42-47页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5.2 顺桥向Pushover分析 | 第43-46页 |
3.5.3 横桥向Pushover分析 | 第46-47页 |
3.6 Chopra改进能力谱方法求解 | 第47-54页 |
3.6.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7页 |
3.6.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7-49页 |
3.6.3 Pushover曲线的双线性化 | 第49-51页 |
3.6.4 Chopra改进能力谱方法求解 | 第51-52页 |
3.6.5 结果对比 | 第52-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考虑高阶模态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 | 第56-71页 |
4.1 两种模态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56-58页 |
4.1.1 模态组合侧向力推倒法基本步骤 | 第56-57页 |
4.1.2 多模态推倒分析法(MPA)基本步骤 | 第57-58页 |
4.2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58-60页 |
4.3 模态组合侧向力推倒法 | 第60-64页 |
4.3.1 计算结构节点侧向力荷载 | 第60-61页 |
4.3.2 模态组合侧向力的Pushover分析 | 第61-63页 |
4.3.3 模态组合侧向力推倒法结果 | 第63-64页 |
4.4 多模态推倒法(MPA) | 第64-67页 |
4.4.1 多模态Pushover分析 | 第64-66页 |
4.4.2 多模态推倒分析法(MPA)结果 | 第66-67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基于Chopra改进能力谱方法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 第71-78页 |
5.1 前言 | 第71页 |
5.2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的损伤模型及指数 | 第71-72页 |
5.2.1 结构损伤模型的确定 | 第71-72页 |
5.2.2 损伤指数的确定 | 第72页 |
5.3 结合规范反应谱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72-75页 |
5.4 墩柱塑性铰破坏探讨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页 |
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