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总体框架 | 第16-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17-20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2.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 第20-23页 |
2.2 劳动关系理论 | 第23-28页 |
2.2.1 劳动关系理论 | 第23-24页 |
2.2.2 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 | 第24-28页 |
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28-36页 |
2.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2.3.2 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 | 第29-32页 |
2.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32-36页 |
3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 第36-42页 |
3.1 以劳动合同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劳动用工机制基本确立 | 第37-38页 |
3.2 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基础的企业劳动关系逐步协调 | 第38页 |
3.3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逐步完善 | 第38-39页 |
3.4 劳动争议事件不断增多 | 第39-40页 |
3.5 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数量攀升 | 第40-42页 |
4 我国劳动关系的异化问题及其原因 | 第42-50页 |
4.1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存在的可能性 | 第42-43页 |
4.2 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劳动异化问题 | 第43-46页 |
4.2.1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利益分配不均 | 第43-44页 |
4.2.2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权利义务不对等 | 第44-45页 |
4.2.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缺乏劳动的积极性 | 第45页 |
4.2.4 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诚信的缺失与用人单位人文关怀的匮乏 | 第45-46页 |
4.3 我国劳动关系异化存在的原因 | 第46-50页 |
4.3.1 较低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力上的私有制成分和固定分工 | 第46-47页 |
4.3.2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不完善 | 第47-48页 |
4.3.3 劳动法制及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 第48-49页 |
4.3.4 劳动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 第49-50页 |
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及途径 | 第50-62页 |
5.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 | 第50-51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50页 |
5.1.2 坚持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50-51页 |
5.1.3 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51页 |
5.1.4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51页 |
5.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 第51-62页 |
5.2.1 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 | 第51-55页 |
5.2.2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 第55-56页 |
5.2.3 劳动者发挥劳动主导作用 | 第56-58页 |
5.2.4 工会发挥维护作用 | 第58-62页 |
6 结束语 | 第62-64页 |
6.1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62-6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