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教学解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4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学作品教学解读的理论依据 | 第16-27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1.文学文本 | 第16-17页 |
2.语文文学文本 | 第17页 |
3.文学解读 | 第17-18页 |
4.教学解读 | 第18-19页 |
(二)文学作品教学解读的课标规定 | 第19-24页 |
1.初中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阐释 | 第19-20页 |
2.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阐释 | 第20-22页 |
3.课标规定对教学解读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三)文学作品的双重价值定位 | 第24-27页 |
1.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学文本 | 第24-25页 |
2.语用价值取向的教学范本 | 第25-27页 |
二、文学作品教学解读的方法探究 | 第27-42页 |
(一)“表现论”——文学作品的作家解读视角 | 第28-32页 |
1 知人论世 | 第28-31页 |
2.读文论人 | 第31-32页 |
(二)“本体论”——文学作品的作品解读视角 | 第32-36页 |
1.语言陌生化 | 第32-33页 |
2.文本细读 | 第33-36页 |
(三)“主体论”——文学作品的读者解读视角 | 第36-42页 |
1.多元解读 | 第38页 |
2.以意逆志 | 第38-42页 |
三、文学作品教学解读的内容探究 | 第42-60页 |
(一)散文文本解读 | 第42-44页 |
1.披文入情,把握情感 | 第42-43页 |
2.分析思路,把握立意 | 第43页 |
3.立足文本,品味语言 | 第43-44页 |
(二)小说文本解读 | 第44-53页 |
1.立足情节,整体感知 | 第45-46页 |
2.着手人物,层层深入 | 第46-48页 |
3.基于环境,理清关系 | 第48-50页 |
4.聚焦叙述方式,鉴赏艺术效果 | 第50-53页 |
(三)诗歌文本解读 | 第53-57页 |
1.品味意象,捕捉象外之韵 | 第53-55页 |
2.唤起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空白 | 第55页 |
3.深研文本,品读语言 | 第55-56页 |
4.落脚抒情角色,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 第56-57页 |
(四)戏剧文本解读 | 第57-60页 |
1.分析矛盾冲突,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 第57-58页 |
2.立足戏剧语言,深入分析情感 | 第58-59页 |
3.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