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双创”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回应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2.2.1 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2 回应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2.3.1 国家针对大学生“双创”相关政策的回顾 | 第21页 |
2.3.2 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图谱分析 | 第21-24页 |
2.3.3 回应能力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2.3.4 回应方法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2.3.5 回应深度相关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28-32页 |
3.1 假设提出及依据 | 第28-29页 |
3.1.1 回应能力与回应方法的关系 | 第28页 |
3.1.2 回应方法与回应深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3.1.3 回应能力与回应深度的关系 | 第29页 |
3.2 概念模型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回应量表设计与调查设计 | 第32-41页 |
4.1 回应量表的设计 | 第32-35页 |
4.1.1 回应方法量表的设计 | 第32-33页 |
4.1.2 回应能力量表的设计 | 第33页 |
4.1.3 回应深度量表的设计 | 第33-35页 |
4.2 预调研及题项净化 | 第35-38页 |
4.2.1 项目分析 | 第35页 |
4.2.2 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4.2.3 效度分析 | 第36-38页 |
4.3 正式量表的形成及抽样方法 | 第38-40页 |
4.3.1 正式量表的形成 | 第38-39页 |
4.3.2 抽样方法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回应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58页 |
5.1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5页 |
5.1.1 样本个人的基本信息 | 第41页 |
5.1.2 样本对“双创”基本信息的了解 | 第41-43页 |
5.1.3 对“双创”回应的调查分析 | 第43-45页 |
5.2 回应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45-51页 |
5.2.1 回应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45-47页 |
5.2.2 回应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47-51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 | 第51-53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 第51-52页 |
5.3.2 研究假设的检验 | 第52-53页 |
5.4 回应模型的验证 | 第53-57页 |
5.4.1 回应模型拟合程度评价 | 第53-54页 |
5.4.2 回应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54-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8-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6.2.1 提高本科院校对国家“双创”政策回应能力 | 第59-62页 |
6.2.2 改善本科院校对国家“双创”政策回应方法 | 第62-63页 |
6.2.3 重视政府对本科院校“双创”环境的维护 | 第63-64页 |
6.3 展望与研究局限 | 第64-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