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概述 | 第15-22页 |
2.1 青少年心理健康概述 | 第15-20页 |
2.1.1 心理健康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 第16-19页 |
2.1.3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19-20页 |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概述 | 第20-22页 |
2.2.1 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 第22-34页 |
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述 | 第22-24页 |
3.1.1 世界性研究结果 | 第23页 |
3.1.2 全国性研究结果 | 第23页 |
3.1.3 地区性研究结果 | 第23-24页 |
3.2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 第24-25页 |
3.3 长春市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 | 第25-27页 |
3.3.1 学习焦虑 | 第25-26页 |
3.3.2 情绪敏感 | 第26页 |
3.3.3 行为不适 | 第26-27页 |
3.4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 第27-34页 |
3.4.1 心理健康问题自然情况差异比较 | 第27-31页 |
3.4.2 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情况差异比较 | 第31-34页 |
第4章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40页 |
4.1 青春期发育规律 | 第34-35页 |
4.1.1 内心充满矛盾 | 第34-35页 |
4.1.2 情绪发展激烈 | 第35页 |
4.1.3 生活圈较固定 | 第35页 |
4.2 社会因素的冲击 | 第35-36页 |
4.2.1 社会变革的冲击 | 第36页 |
4.2.2 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36页 |
4.3 教育体制的弊端 | 第36-37页 |
4.3.1 应试教育 | 第37页 |
4.3.2 活动匮乏 | 第37页 |
4.4 家庭教育的不足 | 第37-38页 |
4.4.1 教育方式 | 第38页 |
4.4.2 家庭结构 | 第38页 |
4.5 社会教育的缺失 | 第38-40页 |
4.5.1 社会教育环境缺失 | 第38-39页 |
4.5.2 社会教育系统性不足 | 第39-40页 |
第5章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的路径 | 第40-43页 |
5.1 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主体 | 第40页 |
5.2 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客体 | 第40-41页 |
5.3 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教育体系 | 第41-42页 |
5.4 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社会氛围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