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利用主梁质量和支座性能的连续梁桥调谐减震设计方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第12-13页
        1.2.2 减隔震装置的研究第13-15页
        1.2.3 减隔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第15-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桥墩无阻尼规则连续梁桥调谐减震优化方法第18-33页
    2.1 .连续梁桥调谐减震的简化力学模型第18-21页
        2.1.1 连续梁桥桥墩的简化-多自由度模型第19-20页
        2.1.2 连续梁桥桥墩的简化-单自由度模型第20-21页
    2.2 简谐波激励下的调谐减震优化算法第21-28页
        2.2.1 无阻尼单墩力学模型墩底弯矩的计算第21-22页
        2.2.2 目标函数弯矩幅值比M/ M_(st)的构建第22-24页
        2.2.3 最优频率比第24-27页
        2.2.4 最优阻尼比第27-28页
    2.3 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第28-31页
        2.3.1 基本假定第28-29页
        2.3.2 基础计算第29-30页
        2.3.3 桩土相互作用对桥墩刚度的影响第30-31页
    2.4 支座各参数的选取和计算第31-32页
        2.4.1 支座屈服前刚度和屈服力的选取第31页
        2.4.2 基于无阻尼调谐减震优化的支座参数计算流程第31-32页
    2.5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桥墩有阻尼规则连续梁桥调谐减震优化方法第33-48页
    3.1 桥墩有阻尼规则连续梁桥在简谐激励下的调谐减震优化方法第33-39页
        3.1.1 谐振下最优频率比和最优阻尼比第33-34页
        3.1.2 枚举法求解最优频率比和最优阻尼比第34-36页
        3.1.3 求解最优值的遗传算法第36-39页
    3.2 随机激励下规则连续梁桥调谐减震优化方法第39-44页
        3.2.1 传递函数第40-41页
        3.2.2 零均值方差第41页
        3.2.3 最优频率比与最优阻尼比第41-44页
    3.3 鲁棒性分析讨论第44-46页
        3.3.1 等效质量m_(eff)发生偏离第45-46页
        3.3.2 刚度K发生偏离第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优化方法算例及分析第48-69页
    4.1 结构概况第48-49页
    4.2 计算模型第49-53页
        4.2.1 地震动参数第49-51页
        4.2.2 主梁和桥墩的模拟第51页
        4.2.3 支座的模拟第51-52页
        4.2.4 伸缩缝的模拟(碰撞)第52页
        4.2.5 地质条件第52-53页
    4.3 支座参数的选取与计算第53-62页
        4.3.1 支座屈服前刚度和屈服力的选取第53-54页
        4.3.2 调谐刚度与阻尼的计算步骤与流程第54-56页
        4.3.3 上部结构调谐质量m_g第56页
        4.3.4 下部结构等效质量m_(eff)第56-58页
        4.3.5 质量比μ第58页
        4.3.6 最优频率比f与调谐刚度k_b第58-60页
        4.3.7 最优阻尼比ξ_b与阻尼值c第60-62页
    4.4 调谐减震组合支座抗震效果对比第62-68页
        4.4.1 E1地震作用下支座位移验算第62-63页
        4.4.2 E2地震作用下弯矩对比第63-64页
        4.4.3 滞回耗能分析第64-68页
    4.5 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非规则连续梁桥的调谐减震优化算法第69-76页
    5.1 优化原理第69-70页
    5.2 墩高差距相对较小时的算例第70-73页
        5.2.1 上部结构分配质量第70-71页
        5.2.2 最优频率比、阻尼比第71页
        5.2.3 单个支座最优刚度、阻尼第71-72页
        5.2.4 与高阻尼支座对比减震效果第72-73页
    5.3 墩高差距相对较大时的算例第73-75页
        5.3.1 上部结构分配质量第73-74页
        5.3.2 最优频率比阻尼比第74页
        5.3.3 单个支座最优刚度、阻尼第74-75页
        5.3.4 与高阻尼支座对比抗震效果第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结论第76-77页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叠合箱梁受力特性及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下一篇:半挂汽车列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三维连续有限层法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