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斜拉桥钢-混叠合梁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1.1.1 公路斜拉桥钢-混叠合梁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1.2 铁路斜拉桥钢-混叠合梁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 钢-混叠合梁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钢-混叠合梁结构形式 | 第16页 |
1.2.2 钢-混叠合梁受力性能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1.2.3 钢-混叠合梁模型试验 | 第18-19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4 本文工程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4.1 本文的工程背景 | 第19-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赣江特大桥钢-混叠合箱梁受力性能研究 | 第22-44页 |
2.1 原桥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1.1 材料特性 | 第22页 |
2.1.2 单元类型 | 第22-23页 |
2.1.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23页 |
2.2 最大轴力工况下钢-混叠合箱梁受力性能 | 第23-29页 |
2.2.1 钢主梁各主要板件应力状态 | 第24-28页 |
2.2.2 混凝土桥面板应力状态 | 第28-29页 |
2.3 最大负弯矩工况下钢-混叠合箱梁受力性能 | 第29-35页 |
2.3.1 钢主梁各主要板件应力状态 | 第30-34页 |
2.3.2 混凝土桥面板应力状态 | 第34-35页 |
2.4 高速列车轮轴竖向荷载工况下钢-混叠合箱梁受力性能 | 第35-42页 |
2.4.1 钢主梁各主要板件应力状态 | 第36-41页 |
2.4.2 混凝土桥面板应力状态 | 第41页 |
2.4.3 高速列车轮轴竖向荷载工况下的挠度状态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赣江特大桥钢-混叠合箱梁节段静载试验模型设计 | 第44-66页 |
3.1 静载试验模型设计原则 | 第44页 |
3.2 模型相似理论 | 第44-46页 |
3.3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46-52页 |
3.3.1 方案比选 | 第46-49页 |
3.3.2 模型试件设计 | 第49-52页 |
3.4 静载试验模型与原桥模型等效性分析 | 第52-65页 |
3.4.1 有限元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3.4.2 静载试验模型应力状态 | 第53-60页 |
3.4.3 静载试验模型与原桥模型应力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3.4.4 静载试验模型与原桥模型桥面刚度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试验模型的测试与加载方案 | 第66-83页 |
4.1 试验测试方案 | 第66-75页 |
4.1.1 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66页 |
4.1.2 测试系统及加载设备 | 第66页 |
4.1.3 模型测点布置 | 第66-75页 |
4.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75-81页 |
4.2.1 加载方法 | 第75-77页 |
4.2.2 加载工况与等效加载力 | 第77-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赣江特大桥钢-混叠合箱梁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106页 |
5.1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3-95页 |
5.1.1 静载试验应力数据分析 | 第83-93页 |
5.1.2 静载试验挠度数据分析 | 第93-95页 |
5.2 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第95-105页 |
5.2.1 应力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第95-101页 |
5.2.2 挠度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第101-10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