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绪论 | 第11-17页 |
0.1 文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0.1.1 关于“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 | 第11-12页 |
0.1.2 关于“句法组配的萌芽” | 第12页 |
0.1.3 关于“常规搭配”和“超常规搭配” | 第12页 |
0.2 以往研究回顾 | 第12-15页 |
0.2.1 对举句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X的不是A,是B”句式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3 预测新句法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3 本文讨论的问题、基本思路、意义 | 第15-16页 |
0.3.1 本文讨论的问题 | 第15页 |
0.3.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0.3.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0.4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0.4.1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6页 |
0.4.2 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1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特点分析 | 第17-24页 |
1.1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的类型 | 第17-19页 |
1.1.1 否然对举 | 第17页 |
1.1.2 然否对举 | 第17-19页 |
1.2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结构和特点 | 第19-24页 |
1.2.1 三种句式的句法分析 | 第19-21页 |
1.2.2 三种句式与一般对举句的区别研究 | 第21-24页 |
2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的超常规动宾搭配及其理解机制 | 第24-34页 |
2.1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超常规动宾搭配 | 第24-27页 |
2.1.1 选用超常规动宾搭配的动因分析 | 第24-25页 |
2.1.2 超常规动宾搭配的类推机制 | 第25-26页 |
2.1.3 对常规动宾搭配的偏离情况探究 | 第26-27页 |
2.2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理解机制 | 第27-34页 |
2.2.1 对举空间中的突显机制 | 第28-29页 |
2.2.2 三种句式理解机制的差异 | 第29-32页 |
2.2.3 三种句式的理解难与易情况的分析 | 第32-34页 |
3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复制传播情况 | 第34-43页 |
3.1 模因理论与本文研究 | 第34-35页 |
3.2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复制传播情况探究 | 第35-41页 |
3.2.1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传播情况问卷调查 | 第36-37页 |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4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的句法组配萌芽情况探究 | 第43-62页 |
4.1 现代汉语新搭配产生过程的分析 | 第43-45页 |
4.1.1 肯定否定的对举句式滋生动宾组配模因过程的分析 | 第43-44页 |
4.1.2 动宾组配模因进入现代汉语系统过程的分析 | 第44-45页 |
4.2 超常规动宾搭配进入现代汉语系统情况的考察 | 第45-46页 |
4.3 超常规动宾组配独立成为新搭配的制约条件 | 第46-57页 |
4.3.1 内因:超常规搭配的偏离度 | 第47-49页 |
4.3.2 内因:解码的难易程度 | 第49-51页 |
4.3.3 内、外因:是否容易被记忆和模仿 | 第51-53页 |
4.3.4 外因:社会交际是否需要 | 第53-55页 |
4.3.5 外因:复制传播范围的大小 | 第55-57页 |
4.4 三种句式动宾句法组配萌芽能力的总结分析 | 第57-62页 |
4.4.1 句式一句法组配萌芽能力的总结分析 | 第57-59页 |
4.4.2 句式二句法组配萌芽能力的总结分析 | 第59-60页 |
4.4.3 句式三句法组配萌芽能力的总结分析 | 第60-62页 |
5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