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6页 |
1 绪论 | 第16-4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山地城市公路交通的现状 | 第17页 |
1.1.2 城市公路客运交通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1.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与界定 | 第19-24页 |
1.2.1 换乘枢纽 | 第19-21页 |
1.2.2 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 | 第21-22页 |
1.2.3 山地城市 | 第22-23页 |
1.2.4 换乘枢纽的车行交通组织 | 第23-24页 |
1.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4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的优势及问题 | 第25-2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7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7-38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38-40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1.7.2 框架结构 | 第38-40页 |
2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体系构成和特征 | 第40-60页 |
2.1 山地城市和交通的特征 | 第40-42页 |
2.1.1 山地城市空间特征 | 第40页 |
2.1.2 山地建筑形态特征 | 第40-41页 |
2.1.3 山地城市交通特征 | 第41-42页 |
2.2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的特点 | 第42-49页 |
2.2.1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的功能 | 第42-43页 |
2.2.2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地形的特殊性 | 第43-44页 |
2.2.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交通的系统性 | 第44-45页 |
2.2.4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设计用地条件 | 第45-48页 |
2.2.5 以重庆地区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 | 第48-49页 |
2.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构成 | 第49-55页 |
2.3.1 长途车行交通 | 第49-51页 |
2.3.2 公交车行交通 | 第51-52页 |
2.3.3 出租车行交通 | 第52-53页 |
2.3.4 社会车辆车行交通 | 第53页 |
2.3.5 总平面车行交通布局 | 第53-55页 |
2.4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的特征 | 第55-59页 |
2.4.1 交通多样化 | 第55-56页 |
2.4.2 交通立体化 | 第56-57页 |
2.4.3 交通复合化 | 第57-58页 |
2.4.4 交通关联性 | 第58-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原则及策略 | 第60-70页 |
3.1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原则 | 第60-61页 |
3.1.1 契合地形,分层到发 | 第60页 |
3.1.2 分块循环,高效进出 | 第60页 |
3.1.3 人车分流,减少交叉 | 第60-61页 |
3.1.4 公交优先,流量为纲 | 第61页 |
3.1.5 增进接触,主动引导 | 第61页 |
3.1.6 主次分明,弹性管理 | 第61页 |
3.2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策略 | 第61-68页 |
3.2.1 以山地道路系统为导向的多维化组织策略 | 第61-63页 |
3.2.2 以枢纽站房换乘功能为导向的立体化组织策略 | 第63-64页 |
3.2.3 契合场地高差的层次化组织策略 | 第64-65页 |
3.2.4 交通系统复合集约化的组织策略 | 第65-6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研究 | 第70-127页 |
4.1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组织要点 | 第70-83页 |
4.1.1 山地换乘枢纽车行交通出入口设置 | 第70-73页 |
4.1.2 山地换乘枢纽站场内部车行交通组织与衔接 | 第73-76页 |
4.1.3 山地换乘枢纽对外车行交通与主站房衔接方式 | 第76-78页 |
4.1.4 基于山地特征的枢纽总平面标准模型 | 第78-83页 |
4.2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分类交通组织模式 | 第83-113页 |
4.2.1 长途车衔接模式 | 第85-102页 |
4.2.2 公交车衔接模式 | 第102-107页 |
4.2.3 出租车衔接模式 | 第107-111页 |
4.2.4 社会车辆交通衔接模式 | 第111-113页 |
4.3 山地城市公路客运换乘枢纽车行交通的整合 | 第113-125页 |
4.3.1 基于地形条件的车行交通整合 | 第113-118页 |
4.3.2 基于公交车优先的车行交通整合 | 第118-121页 |
4.3.3 利于长途车到发的车行交通整合 | 第121-125页 |
4.4 小结 | 第125-127页 |
5 设计实践---以重庆西彭交通换乘枢纽项目为例 | 第127-159页 |
5.1 西彭换乘枢纽项目说明 | 第127-132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127-129页 |
5.1.2 换乘要求 | 第129-131页 |
5.1.3 功能和交通组织条件 | 第131-132页 |
5.2 建筑设计 | 第132-149页 |
5.2.1 前期方案对比 | 第132-144页 |
5.2.2 枢纽方案车行交通组织关系优化 | 第144-146页 |
5.2.3 最终方案 | 第146-149页 |
5.3 枢纽方案车行交通组织分析 | 第149-152页 |
5.3.1 长途客运交通组织 | 第149-150页 |
5.3.2 公交交通组织 | 第150-151页 |
5.3.3 出租交通组织 | 第151-152页 |
5.3.4 社会车辆交通组织 | 第152页 |
5.4 枢纽方案车行交通组织研究 | 第152-157页 |
5.4.1 车行分类交通组织研究 | 第152-156页 |
5.4.2 车行交通整合研究 | 第156-1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59-161页 |
6.1 论文研究的缘由 | 第159页 |
6.2 主要创新点和结论 | 第159-160页 |
6.3 进一步展望和研究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5页 |
附录 A | 第165-167页 |
附录 B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