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轮侧偏的汽车转向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汽车低速转向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5-33页 |
2.1 汽车驱、从动轮力学模型分析 | 第15-16页 |
2.2 汽车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6-26页 |
2.2.1 前驱汽车的力学模型建立 | 第16-18页 |
2.2.2 前驱汽车的力学模型的求解 | 第18-21页 |
2.2.3 后驱汽车的力学模型建立 | 第21-23页 |
2.2.4 后驱汽车的力学模型求解 | 第23-24页 |
2.2.5 模型算例 | 第24-26页 |
2.3 汽车力学模型的图解法分析 | 第26-30页 |
2.4 汽车力学模型中各作用力的图解法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汽车转向理想线的研究 | 第33-53页 |
3.1 汽车转向基本要求及轮胎的侧偏现象 | 第33-37页 |
3.1.1 阿克曼转向原理 | 第33-34页 |
3.1.2 轮胎的侧偏现象 | 第34-35页 |
3.1.2.1 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刚性车轮的滚动 | 第34页 |
3.1.2.2 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弹性车轮的滚动 | 第34-35页 |
3.1.3 修正阿克曼原理 | 第35-37页 |
3.2 汽车转向理想线的定义 | 第37页 |
3.3 轮胎的侧偏刚度 | 第37-39页 |
3.4 前驱汽车的前轮侧偏线 | 第39-43页 |
3.5 前驱汽车的理想线 | 第43-45页 |
3.6 后驱汽车的前轮侧偏线 | 第45-48页 |
3.7 后驱汽车的转向理想线 | 第48-49页 |
3.8 前、后驱汽车转向侧偏线对比 | 第49-51页 |
3.9 汽车转向理想线研究的价值 | 第51-52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汽车转向中心的研究 | 第53-65页 |
4.1 后驱汽车等效三轮模型的建立 | 第53-58页 |
4.2 后驱汽车四轮模型 | 第58-62页 |
4.3 汽车转向中心的研究价值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EPS转向实验台转向试验研究 | 第65-79页 |
5.1 EPS转向实验台 | 第65页 |
5.2 EPS转向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65-71页 |
5.2.1 EPS转向试验台的结构组成 | 第65-68页 |
5.2.2 EPS转向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68-71页 |
5.3 转向试验器具介绍 | 第71-73页 |
5.4 试验实施及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5.4.1 实验方案介绍及实验条件 | 第73-74页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6.1 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