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1 抑制的研究概述 | 第12-20页 |
1.1 抑制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 抑制的理论模型 | 第13-16页 |
1.3 抑制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 抑制的研究范式 | 第17-20页 |
2 自动化过程的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2.1 自动化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页 |
2.2 自动化的类型 | 第20-21页 |
2.3 自动化的形成 | 第21-22页 |
3 Stroop范式下的干扰效应、负启动效应和促进效应 | 第22-26页 |
3.1 抑制效应又分为经典的Stroop干扰效应和Stroop变式下的负启动效应 | 第22-24页 |
3.2 Stroop范式下的促进效应 | 第24-25页 |
3.3 抑制与促进的机制 | 第25-26页 |
4 生物节律的研究 | 第26-28页 |
4.1 生物节律的定义及个体差异 | 第26-27页 |
4.2 生物节律的起源 | 第27-28页 |
4.3 生物节律的测量 | 第28页 |
5 生物节律与抑制过程及自动化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5.1 生物节律与抑制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5.2 生物节律与自动化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30页 |
5.3 有关生物节律的其他研究 | 第30-31页 |
6 小结 | 第31-34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34-38页 |
1 问题提出 | 第34-3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35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35-36页 |
3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4 研究假设 | 第36-37页 |
5 研究框架 | 第37页 |
6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7-38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38-64页 |
研究一 不同生物节律下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个体抑制的特点 | 第38-56页 |
实验一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成年晚期个体干扰效应的影响 | 第38-4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3.1 实验被试 | 第38-39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3.3 实验工具 | 第39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5 实验程序 | 第40-41页 |
3.6 数据统计处理 | 第4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4.1 清晨型个体干扰效应的特点 | 第41-43页 |
4.2 夜晚型个体干扰效应的特点 | 第43-46页 |
实验二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成年晚期个体负启动效应的影响 | 第46-5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3.1 实验被试 | 第46-47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3.3 实验工具 | 第47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5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3.6 数据统计处理 | 第48-4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1 清晨型个体负启动效应的特点 | 第49-51页 |
4.2 夜晚型个体负启动效应的特点 | 第51-52页 |
5 讨论 | 第52-55页 |
5.1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个体干扰效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个体负启动效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生物节律对不同成人干扰效应和负启动效应影响的比较 | 第54-55页 |
6 小结 | 第55-56页 |
研究二 不同生物节律下成年早期、成年晚期个体促进的特点 | 第56-64页 |
实验一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个体促进效应的影响 | 第56-6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5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3.1 实验被试 | 第56-57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57页 |
3.3 实验工具 | 第57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3.5 实验程序 | 第57-58页 |
3.6 数据统计处理 | 第5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4.1 清晨型促进效应的特点 | 第59-60页 |
4.2 夜晚型个体促进效应的特点 | 第60-61页 |
5 讨论 | 第61-62页 |
5.1 成年早期、成年晚期个体促进效应的影响差异比较 | 第61-62页 |
5.2 生物节律对成年早期、成年晚期个体促进效应的影响 | 第62页 |
6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64-70页 |
1 不同生物节律下成人干扰效应的特点 | 第64-65页 |
2 不同生物节律下成人负启动效应的特点 | 第65-66页 |
3 不同生物节律下成人干扰效应、负启动效应的比较 | 第66-67页 |
4 不同成人自动化的特点 | 第67-70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1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2 研究创新 | 第70页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