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说明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荀子》的成书及研究底本、注本问题 | 第10-11页 |
(二)《荀子》语言文字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一、助动词及《荀子》助动词的研究方法 | 第13-22页 |
(一)助动词的名称 | 第13-15页 |
(二)助动词的词性、定义及其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 | 第15-17页 |
(三)“助动词+V”(V 代表动词性短语)结构的性质和分析 | 第17-20页 |
(四)《荀子》助动词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二、《荀子》助动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 | 第22-33页 |
(一)表示可能的助动词 | 第22-28页 |
(二)表示意志的助动词 | 第28-31页 |
(三)表示应该的助动词 | 第31-32页 |
(四)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 第32-33页 |
三、《荀子》助动词语法功能比较 | 第33-38页 |
(一)“能”和“可” | 第33-34页 |
(二)“可”和“可以” | 第34-35页 |
(三)“能”和“得” | 第35-36页 |
(四)“欲”和“愿” | 第36-38页 |
四、《荀子》助动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与先秦“四书”和《世说新语》助动词的比较 | 第38-43页 |
(一)《荀子》助动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二)《荀子》助动词的语法特点 | 第39-40页 |
(三)《荀子》助动词与先秦“四书”和《世说新语》助动词的比较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