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基于北京新发地地铁站基坑监测的桩间距优化方案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基坑支护工程特点及主要问题第13-14页
        1.3.1 基坑工程的特点第13页
        1.3.2 基坑支护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第2章 工程概况第16-24页
    2.1 工程概述第16-17页
        2.1.1 新发地站第16-17页
        2.1.2 主要工程数量第17页
    2.2 工程地质条件第17-20页
        2.2.1 地形地貌第17页
        2.2.2 工程地质第17-20页
    2.3 水文地质特征第20-21页
    2.4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第21页
    2.5 气象概况第21页
    2.6 车站周边建筑及管线情况第21-22页
        2.6.1 周边建构筑物第21-22页
        2.6.2 管线情况第22页
    2.7 盾构区间周边建筑物及管线情况第22-24页
        2.7.1 盾构区间周边建筑物第22-23页
        2.7.2 盾构区间管线情况第23-24页
第3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第24-33页
    3.1 监控测量原则第24页
    3.2 周边环境地表沉降(或隆陷)监测第24-26页
        3.2.1 监测目的第24页
        3.2.2 布点原则第24页
        3.2.3 埋设时间第24-25页
        3.2.4 监测方法第25页
        3.2.5 技术要求第25-26页
        3.2.6 注意事项第26页
    3.3 工程自身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第26-28页
        3.3.1 监测目的第26页
        3.3.2 布设原则第26-27页
        3.3.3 布设时间第27页
        3.3.4 监测方法第27-28页
        3.3.5 数据处理第28页
    3.4 工程自身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第28-31页
        3.4.1 监测目的第28页
        3.4.2 布点原则第28页
        3.4.3 布设时间第28页
        3.4.4 技术要求第28-29页
        3.4.5 监测方法第29-31页
        3.4.6 注意事项第31页
    3.5 工程自身围护结构桩(墙)顶沉降第31页
        3.5.1 监测目的第31页
        3.5.2 布点原则第31页
        3.5.3 布设时间第31页
        3.5.4 埋设方法第31页
        3.5.5 注意事项第31页
    3.6 监测控制指标第31-33页
        3.6.1 监测控制值的确定第31-32页
        3.6.2 各项目监测控制值建议值第32页
        3.6.3 现场监测预警管理标准第32-33页
第4章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第33-37页
    4.1 施工监测数据的选取第33页
    4.2 各项监测数据分析第33-37页
        4.2.1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数据第33-34页
        4.2.2 桩体垂直位移监测数据第34-35页
        4.2.3 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第35-37页
第5章 数值模拟及桩间距方案优化第37-74页
    5.1 MIDAS简介第37页
    5.2 FLAC3D软件简介第37-39页
        5.2.1 FLAC3D的优缺点第38页
        5.2.2 计算原理第38-39页
    5.3 基于Midas/GTS的FLAC3D建模方法第39-42页
        5.3.1 Midas/GTS与FLAC3D的网格数据格式第39-40页
        5.3.2 Midas/GTS模型导入FLAC3D第40-41页
        5.3.3 Midas导入FLAC3D代码第41-42页
    5.4 新发地站基坑模型第42-45页
        5.4.1 模型材料的选取第42-43页
        5.4.2 新发地站基坑模型的建立第43-45页
        5.4.3 模型计算的条件设定第45页
    5.5 验证模型可靠性第45-53页
        5.5.1 桩体水平位移数据对比第46-52页
        5.5.2 桩顶垂直位移数据对比第52-53页
        5.5.3 地表沉降数据对比第53页
    5.6 不同桩间距方案第53-73页
        5.6.1 桩间距方案一(盾构段1.6m、标准段1.7m)第54-58页
        5.6.2 桩间距方案二(盾构段1.7m、标准段1.8m)第58-62页
        5.6.3 桩间距方案三(盾构段1.8m、标准段1.9m)第62-66页
        5.6.4 桩间距方案四(盾构段1.9m、标准段2.0m)第66-70页
        5.6.5 桩间距方案五(盾构段2.0m、标准段2.0m)第70页
        5.6.6 桩间距方案六(盾构段2.0m、标准段2.1m)第70-71页
        5.6.7 可行方案之间的对比第71-73页
    5.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5页
    6.1 结论第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一:新发地站FLAC3D命令流第79-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BA工法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对临近管线影响研究
下一篇:北京某地铁车站PBA工法沉降特性研究及方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