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A工法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对临近管线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PBA工法简介及工程背景 | 第16-33页 |
2.1 PBA车站工法理论 | 第16-20页 |
2.1.1 PBA工法简介 | 第16-17页 |
2.1.2 PBA车站分类 | 第17-20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20-26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20页 |
2.2.2 车站结构概况 | 第20-21页 |
2.2.3 工程环境 | 第21-22页 |
2.2.4 工程水文地质 | 第22-26页 |
2.3 现场监测情况 | 第26-28页 |
2.3.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2.3.2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 第26-27页 |
2.3.3 监测项目及控制要求 | 第27-28页 |
2.4 车站的施工步骤及控制重点 | 第28-33页 |
2.4.1 车站主要的施工步骤 | 第28-31页 |
2.4.2 施工控制重点及风险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万寿寺站PBA工法的数值模拟 | 第33-48页 |
3.1 MIDAS-GTS计算软件简介 | 第33-35页 |
3.1.1 MIDAS-GTS软件特点 | 第33页 |
3.1.2 MIDAS-GTS软件建模分析流程 | 第33-35页 |
3.2 车站开挖模型建立 | 第35-38页 |
3.2.1 模拟计算中的基本假的以及简化 | 第35-36页 |
3.2.2 边界条件及材料参数 | 第36-38页 |
3.3 施工过程模拟 | 第38-41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1-48页 |
3.4.1 小导洞施工完成结果 | 第41-42页 |
3.4.2 桩柱施工完成结果 | 第42-44页 |
3.4.3 扣拱施工完成结果 | 第44-46页 |
3.4.4 车站施工完成结果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地面沉降发展及特征分析 | 第48-62页 |
4.1 地表沉降变化综合分析 | 第48-52页 |
4.1.1 各施工阶段沉降槽变化对比 | 第48-52页 |
4.1.2 地表水平方向位移分析 | 第52页 |
4.2 地表最终沉降特征分析 | 第52-56页 |
4.3 地表沉降槽断面曲线 | 第56-62页 |
4.3.1 研究的监测断面 | 第56-57页 |
4.3.2 沉降槽曲线分析 | 第57-62页 |
第五章 临近管线沉降分析 | 第62-72页 |
5.1 研究的目标管线 | 第62-63页 |
5.1.1 地下管线的变形与破坏模式 | 第62页 |
5.1.2 燃气管道 | 第62-63页 |
5.2 管线各阶段变化分析 | 第63-67页 |
5.2.1 管线上部监测点结果 | 第63-65页 |
5.2.2 各施工阶段纵向沉降规律 | 第65-67页 |
5.3 管顶位移与监测值 | 第67-7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