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船舶推进电动机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船舶推进电机的种类及特点 | 第15-17页 |
1.2.2 船舶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 船舶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8-27页 |
1.3.1 基于电机数学模型的估算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基于自适应策略的估算方法 | 第19-22页 |
1.3.3 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估算方法 | 第22页 |
1.3.4 滑模观测器估算电机转子位置及转速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4 研究现状小结 | 第27-2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螺旋桨负载特性下船舶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研究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策略 | 第30-35页 |
2.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 第31-34页 |
2.2.3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2.3 船舶螺旋桨负载特性 | 第35-41页 |
2.3.1 螺旋桨负载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2.3.2 螺旋桨负载特性分析 | 第37-41页 |
2.4 螺旋桨负载特性下船舶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研究 | 第41-44页 |
2.5 船舶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选取 | 第44-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船舶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 | 第46-60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 第46-47页 |
3.3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第47-57页 |
3.3.1 传统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滑模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第48-51页 |
3.3.2 旋转坐标系下新型滑模观测器的设计 | 第51-52页 |
3.3.3 滑模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3.3.4 观测器中反馈增益矩阵的选取 | 第53-56页 |
3.3.5 船舶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模型 | 第56-57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滑模观测器性能优化 | 第60-77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基于新型开关函数的模糊滑模观测器 | 第60-65页 |
4.2.1 新型开关函数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4.2.2 开关增益模糊控制优化方法的分析与设计 | 第63-64页 |
4.2.3 模糊滑模观测器的构成及原理 | 第64-65页 |
4.3 改进观测器中可调参数优化整定 | 第65-71页 |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 第66-68页 |
4.3.2 优化算法中性能评价函数及参数选取 | 第68-70页 |
4.3.3 观测器中可调参数优化方法的设计及原理 | 第70-71页 |
4.4 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71-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船舶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及低速起动运行分析 | 第77-104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基于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 第77-90页 |
5.2.1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激励数学模型 | 第78-80页 |
5.2.2 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基本原理 | 第80-82页 |
5.2.3 高频载波电流信号解调与转子初始位置估计 | 第82-86页 |
5.2.4 转子磁极极性识别 | 第86-90页 |
5.3 船舶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起动运行分析 | 第90-103页 |
5.3.1 新型滑模观测器下电机低速起动运行 | 第90-97页 |
5.3.2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结果 | 第97-99页 |
5.3.3 船舶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运行分析 | 第99-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