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简述 | 第12-16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五、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中学古体诗韵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中学古体诗韵律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一、很少将古体诗韵律知识放入教学内容中 | 第21-22页 |
二、没有利用好教材中的古体诗进行韵律教学 | 第22-24页 |
三、较少分析古体诗形式与结构上的特点,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中学古体诗韵律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教学中忽略了对古体诗韵律教学目标的设置 | 第26-27页 |
二、较多注重古体诗的意蕴,忽略古体诗的韵律 | 第27-28页 |
三、对韵律知识掌握不多,采用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古体诗韵律理论及其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古体诗韵律的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 第31-35页 |
一、古体诗韵律的特点 | 第31-33页 |
二、古体诗韵律的理论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古体诗韵律理论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第35-39页 |
一、改变观念,重视古体诗韵律知识的讲授 | 第35-36页 |
二、完善古体诗韵律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 第36-37页 |
三、提高学生鉴赏古体诗韵律的能力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学古体诗韵律的教学方法 | 第39-62页 |
第一节 运用分析押韵形式的方法,体会用韵规律 | 第39-44页 |
一、找出句末押韵字,体会韵脚的表达效果 | 第39-41页 |
二、引导学生辨析隔句押韵和句句押韵 | 第41-42页 |
三、明确一韵到底与换韵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运用分析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的方法,掌握诗中韵律 | 第44-48页 |
一、利用双声叠韵分析诗句中的韵律 | 第44-46页 |
二、通过叠音词分析诗句中的韵律 | 第46-48页 |
三、通过重章叠句来分析篇章间的韵律 | 第48页 |
第三节 运用分析对偶和衬字的方法,体会韵律美感 | 第48-51页 |
一、通过对偶来鉴赏诗中音律 | 第49-50页 |
二、解析衬字,体会语音链上声韵律的节奏感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利用划分节奏,吟咏朗读的方法,把握韵律教学 | 第51-56页 |
一、划分停顿与节奏法,把握轻重读音 | 第51-54页 |
二、吟咏朗读法,调整语调,体会抑扬顿挫 | 第54-56页 |
第五节 比较法,把握不同类型诗歌的韵律特点 | 第56-62页 |
一、古体诗韵律与近体诗韵律的比较 | 第56-57页 |
二、古体诗韵律与现代诗歌韵律的比较 | 第57-59页 |
三、古体诗韵律与外国诗歌韵律的比较 | 第59-62页 |
第四章 中学古体诗韵律教学设计尝试与分析 | 第62-75页 |
第一节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尝试与分析 | 第62-67页 |
一、《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尝试 | 第62-66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66-67页 |
第二节 《离骚》教学设计尝试与分析 | 第67-73页 |
一、《离骚》教学设计尝试 | 第67-71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初中古体诗韵律教学与高中古体诗韵律教学的异同 | 第73-75页 |
一、相同点 | 第73页 |
二、不同点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