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转向架二系悬挂磁流变减振器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磁流变液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磁流变减振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抗蛇行减振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磁流变液与磁流变效应 | 第17-18页 |
1.3.1 磁流变液的组成 | 第17页 |
1.3.2 磁流变液效应及其机理 | 第17-18页 |
1.4 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 第18-20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22-34页 |
2.1 SIMPACK软件简介 | 第22页 |
2.2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22-30页 |
2.2.1 列车结构及主要参数 | 第22-25页 |
2.2.2 列车的非线性处理 | 第25-26页 |
2.2.3 轨道不平顺 | 第26-27页 |
2.2.4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2.5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29-30页 |
2.3 列车动力学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2.3.1 运行平稳性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2.3.2 运行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2.3.3 曲线通过能力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特性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抗蛇行减振器作用原理及阻尼特性参数 | 第34-35页 |
3.1.1 抗蛇行减振器作用原理 | 第34-35页 |
3.1.2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特性参数 | 第35页 |
3.2 高速列车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35-41页 |
3.2.1 工况设置 | 第35-36页 |
3.2.2 运行平稳性分析 | 第36-38页 |
3.2.3 运行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4 曲线通过能力分析 | 第39-41页 |
3.3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范围参数选取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磁流变减振器磁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第44-64页 |
4.1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模式 | 第44-45页 |
4.2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计算公式 | 第45-46页 |
4.3 磁流变减振器磁路设计 | 第46-54页 |
4.3.1 制作材料选取 | 第46-48页 |
4.3.2 结构参数初定 | 第48-49页 |
4.3.3 磁路设计 | 第49-53页 |
4.3.4 连接及密封等问题 | 第53-54页 |
4.4 磁流变减振器磁路仿真分析 | 第54-63页 |
4.4.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基础 | 第54页 |
4.4.2 磁路结构模型 | 第54-55页 |
4.4.3 有限元模型 | 第55-57页 |
4.4.4 磁路仿真分析 | 第57-59页 |
4.4.5 磁路优化 | 第59-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半主动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64-80页 |
5.1 运行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之间的矛盾 | 第64页 |
5.2 可切换模糊控制 | 第64-69页 |
5.2.1 切换控制器设计 | 第64-66页 |
5.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6-69页 |
5.3 磁流变减振器仿真模型 | 第69-70页 |
5.3.1 磁流变减振器正向模型 | 第69页 |
5.3.2 磁流变减振器电流模型 | 第69-70页 |
5.4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控制仿真 | 第70-78页 |
5.4.1 轨道半径为7000m的仿真结果 | 第72-75页 |
5.4.2 轨道半径为12000m的仿真结果 | 第75-77页 |
5.4.3 直线运行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